从早到晚,从孩童到青年,从校园到社会,两支合唱团的日常,正是太仓全民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唱响娄东文化“最美和声”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5-10-01

  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紫金合唱季合唱比赛中,太仓青年合唱团荣获中青年组金奖、太仓市小百灵童声合唱团荣获童声组银奖。

  奖项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练习。当清晨的阳光洒向校园,小百灵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已捧着乐谱轻声练习;夜幕低垂,太仓市文化馆的排练室里又准时飘起悠扬的和声,太仓青年合唱团的成员们卸下工作的疲惫,在旋律中追寻热爱。

  从早到晚,从孩童到青年,从校园到社会,两支合唱团的日常,正是太仓全民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这座城市正以多元的文化平台、浓厚的艺术氛围,让“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清晨的校园“飞”出江南小百灵

  “三月里画青山,微雨一点点……”每周日上午,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501合唱教室里总会传出清亮的歌声。身着墨绿色团服的孩子们,挺直腰背、眼神专注,这是太仓市小百灵童声合唱团的常规排练现场。作为太仓市中小学美育的“金字招牌”,这支成立多年的合唱团,早已成为孩子们感受艺术、绽放自我的重要舞台。

  “加入合唱团前,我特别害羞,连在班级里发言都会紧张。”11岁的队员黄重玉说,第一次站在合唱队伍里,他连声音都不敢放开,是指导老师张冬冬的耐心鼓励让他逐渐自信。为了唱好《三月画青山》的中声部旋律,黄重玉每天放学后都会对着镜子练习,反复调整气息与音准,直到妈妈提醒“嗓子都快哑了”才停下。如今的他,不仅能在省级舞台上从容演唱,甚至能自编自唱歌曲,“老师说,合唱就像串珠子,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一颗,我们要一起把珠子串得漂亮”。

  小百灵童声合唱团的成长,始终与太仓的美育推进同频共振。近年来,太仓市教育局以“艺术进校园”“合唱团联盟”为抓手,为全市中小学搭建多元化艺术平台。

  “美育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让孩子在艺术中感受美、表达美。”张冬冬说,合唱团选曲始终兼顾“江南特色”与“童真童趣”,从演绎《太阳出来喜洋洋》等传统民歌,到编排《花腰彝弦》等多元风格曲目,既让孩子们传承文化,也拓宽艺术视野。在第七届紫金合唱季备赛期间,团队面临新老队员交替、曲目风格跨度大的挑战——47名成员中近半数是新队员,《三月画青山》的江南柔美与《花腰彝弦》的欢快节奏,对孩子们的表现力提出极高要求。但凭借“课后练、周末合”的坚持,仅五次完整合练后,孩子们便在决赛舞台上交出亮眼答卷,用充满“画面感”的演唱斩获童声组银奖,让评委称赞“歌声里有江南的魂,也有少年的真”。

  ●拒绝“躺平”的青年有文化新选择

  “以前下班回家,就是刷手机、躺平,感觉生活越来越没劲儿。”企业白领江莉蓉是太仓青年合唱团的“元老”,2022年团队首次招募时,她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报名,却意外找到了归属。

  为了参加排练,她养成了“午休加班”的习惯,把下午的工作提前完成,有时遇到临时加班,她也会在结束后立刻赶过来,哪怕只能赶上最后半小时的合练。入团以来,她一直保持着超高出勤率。“每次站在合唱队伍里,听到不同声部融合在一起,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江莉蓉说。

  太仓青年合唱团的新团员宁梓成毕业后在昆山创业,开办音乐工作室,一个偶然机会让他加入了合唱团。“在这里,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离自己的音乐梦想越来越近。”他向记者展示大学期间唱过的合唱谱,十几本厚厚的歌谱承载着4年参与合唱的点点滴滴、精彩回忆。

  这支成立仅3年的队伍,成员年龄跨度从“70后”到“00后”,职业涵盖企业白领、医生、幼师、个体经营者等,因“对音乐的热爱”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没有强制考勤,却能做到风雨无阻;没有专业背景,却愿意为一个音符反复打磨。

  在第七届紫金合唱季备赛期间,团队将排练频次从“每周一次”加密到“每天一次”,开启“白天工作、夜晚排练”的连轴转模式——为了唱好融合昆腔元素的《姜女祠》,他们专门向太仓昆曲传承人请教,从咬字到唱腔逐句模仿;为了精准把握《Rosas Pandan》的欢快节奏,他们把乐谱拆分成乐句,一句一句合练到深夜。

  最终,这支首次参赛的“新军”,在江苏大剧院的舞台上征服了评委与观众。“拿到金奖的那一刻,大家都哭了。”江莉蓉说,站在领奖台上,脑海里闪过的是无数个夜晚的排练场景——冒雨赶来的身影、反复修改的乐谱、互相鼓励的眼神,“这份成绩,是对我们所有坚持的最好回报”。

  ●全民参与构建太仓文化“多元图景”

  两支合唱团的成绩是太仓文艺事业发展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太仓市持续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出台系列政策激发基层创新创作活力,推动文艺事业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跃升。

  在校园文化领域,合唱团、舞蹈团、戏剧社、书画社等各类艺术团体纷纷涌现,每年举办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校园文化节等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目前,太仓已实现艺术教育师资全覆盖,还引进了专业艺术院团的资源,定期开展“艺术家进校园”活动。

  在群众文化领域,太仓更是搭建了多元化的参与平台,推动文艺惠民、服务群众。举办2025“晓邦杯”全国舞蹈展演暨太仓沙溪“5.1舞”晓邦舞蹈周,开展郑和舰书画拥军等活动。持续打造“娄东戏台”“太仓乐坛”“舞林会友”等品牌活动,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年年有特色”。做好普惠性文化活动的同时,太仓更“端出”一揽子文艺精品,让群众的“文化大餐”不仅吃得饱,更吃得好。  

  “清风隽永”——明清江南扇面展入选省江南文化艺术节;“江海和合 扬帆太仓”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文物展、“海纳百川  文明共航”——郑和下西洋 620周年主题艺术展双双入选省长江文化节……除了传统的文化艺术精品之外,太仓还布局影视赛道,联合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启动“太仓青年先锋影像季”活动,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会影视专业委员会落地太仓。太仓首部国家重点精品文旅微短剧《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热播,AI创新剧目《郑和之帆·荣耀传奇》开启技术探索。

  文化事业的繁荣,无疑会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个国庆假期,苏州后浪·元气森林音乐节将在太仓后浪young街区开唱。除了一众人气乐队和歌手的现场演唱之外,太仓还推出系列畅玩服务,凭音乐节票根,即可在酒店、景区享受专属折扣优惠。同时,还可参加“金秋汽车大乐购 数币红包买就送”促消费活动。

  据了解,太仓还将聚焦“3+3”产业集群,启动新一轮宣传文化旅游人才评选工作,引进扶持高层次人才和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打造青年人才近悦远来的友好之城、幸福之城。2026年,还将启动太仓市文学艺术最高奖——“金月季奖”评选活动,着力提升文艺创作动力。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人人都是文化参与者、人人都是文化受益者”成为新时期娄东文化的暗线,“人人都是城市建设者,人人都是城市发展受益者”也成为太仓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本报记者 刘志婷 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