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村>>> “小海”碧波漾,产兴游客旺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2-10-12

  “休闲、舒适!”日前,记者在采访城厢镇永丰村党委书记陆帅时,他不假思索地用这两个词来形容永丰村。

  近年来,永丰村以生产、生态、生活相融合的发展理念,做好“四水”产业文章,打造高效循环特色养殖、综合垂钓服务、优质林果采摘为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独特的闲适气质已融入这片8.8平方公里土地的肌理,让这个地处嘉昆太交界处的乡村成为周边城市人群心向往之的度假胜地。

  智慧养鱼,实现生产生态“双丰收”

  在永丰村,一排1.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玻璃大棚在一片闲适的村庄氛围中显得格外吸睛,远远望去仿佛一个规模不小的工厂。记者走进其中一个大棚,发现棚内分布着多个圆形大池,投放不久的鲈鱼苗在清澈的池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水池旁边则种植着各类蔬菜。

  位于永丰村的独溇小海是太仓最大的天然湖泊。上世纪70年代,为了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独溇小海的水面被逐渐改造成农田和鱼塘。村民大多成了养鱼户,永丰村也成了太仓市的大宗鱼类主养区。虽然收入提高了,但村民的心里却布满忧愁:鱼塘水质令人担忧,养殖污染物直排河道,“小海”不仅变小了,还变脏了。从2018年起,城厢镇对独溇小海实施新一轮规划,打造生态湿地郊野产业园区。到了2019年,智慧渔场的概念应运而生,让这里上百年来的养鱼、捕鱼业态迎来根本性改变。

  “一条鱼、一棵菜、一饵料、一粒米”构建出的智慧渔场,区别于传统外塘养鱼模式,它把鱼苗搬进了室内,通过“以水为介、农渔结合”的现代种养循环方式实现了“零排放、高回报”的现代化渔业生产目标。在智慧渔场循环体系内,液废和固废都可以循环利用。“养殖尾水经固液分离后产生液废和固废两种废弃物,其中液废经过生物反应器产生蔬菜栽培营养液,经由无土栽培系统吸收净化后,水体重新回到养殖槽中,构建了‘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的内循环系统。”智慧渔场相关负责人郭瑞介绍说,而固废则经收集、转运、发酵后,产生适合稻麦生长的有机肥,生产出小麦、米糠等原料,制造成优质饵料,满足了渔业生产,构建了“稻麦农田+渔菜工厂”的外循环系统。

  通过这种“内外耦合循环”系统,室内养鱼可控性大大提高,鱼肉口感上乘,产量保持稳定,既保障了渔民的收益,也让酒店、餐厅以及线上平台放心合作。一个智慧渔场,不仅实现了绿色发展,更拉长了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年产高品质鱼类超50万斤,不仅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生态环境也有了质的提升。

  因地制宜,推进农旅产业“大融合”

  金秋时节,永丰村的水杉林染上了一层红棕色,游客漫步在彩虹步道上,领略别具一格的浪漫。地势低洼的永丰村因地制宜,打造水杉景观,如今800亩水杉林已经成为该村的一大特色,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夏日纳凉,秋季赏景,这里都是绝佳之地。

  感受完水杉的静谧之后,游客还可在采摘园兜上一圈。2010年,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后,村里组建了合作农场,建成了林果种植基地,引进了优质梨、葡萄、黄桃等,为农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采摘园负责人赵志刚告诉记者,“当前正是橘子成熟的季节,橘子采摘完之后,到了12月份草莓就上市了,一直到次年4月都可以采摘,接着就是桑葚,然后到了夏天,黄桃、葡萄等就成熟了。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在此体验休闲采摘的农趣。”

  除此之外,近年来,永丰村聚力建设“独溇小海”生态农业园,在水杉林之外成功造出林下二月兰、独溇花海等景观,还发展了垂钓、小海大灶等农旅项目。特色农旅项目的兴起,使得永丰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太仓市民和周边地区居民前来游玩。如今,“独溇小海”生态农业园已经是太仓“一心两湖三环四园”生态园林体系中的一园,并获批苏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三星级乡村旅游风景区,形成集休闲、垂钓、采摘、餐饮、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

  永丰村依托水产业为特色,结合基地农业景观特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产、景、居和谐共荣的生态田园绿乡。陆帅告诉记者,为了给游客更好的度假体验,当前该村正大力打造“共享农庄”,将集民宿、咖吧于一体,预计11月底建成。未来,永丰村不仅仅是把游客迎过来,还要让游客歇下来、留下来。

  按照已完成的景观规划设计,未来的“独溇小海”生态农业园将形成一环五区的总体布局,一环是田园生态环,五区分别是中心入口、海上花田、湿地鱼趣、水上森林和独溇云海等,规划的主要目标,一是要凝水之灵,塑造滨水新景观,二是要聚绿之美,修复独溇生态,形成新的“绿肺”,同时适度开发产业,把生态农业园打造成“以园养园”的可持续发展园区。(记者 王倩/文  见习记者 戴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