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音乐家张定和的抗战壮歌

来源:引力播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5-07-08

“这本《迢遥的音痕》,是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著名作曲家张定和将自己在抗战期间创作的抗日歌曲自抄、自印、自装帧并命名的,以此作为那段惨痛历史最终胜利的纪念,留存珍贵记忆。”今天(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之际,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讲解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用音乐书写抗战史诗的奇才张定和的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张定和,安徽合肥人,1916年12月27日出生于上海,取名定和,意为“重定共和”,字锷还,取“蔡锷还中国之意”。图片由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提供

张定和出生于1916年,成长于苏州九如巷。其父张冀牖创办的乐益女中,不仅是苏州女子教育的先驱,更成为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的秘密发源地。张家以“张氏四姐妹”闻名,却鲜有人知,十姐弟中还有一位用音乐书写抗战史诗的奇才。

少年时期的张定和浸润于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的交融中。他师从音乐大师黄自,学习西洋作曲技法,却始终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1937年,上海音专毕业的他,本可安享艺术家的光环,但抗战的炮火打破了一切宁静。他毅然投身救亡洪流,扛起文艺抗战的大旗,誓言“以乐声唤醒国人,以旋律凝聚山河”。

抗战全面爆发后,张定和辗转重庆、成都等地,用音乐为抗战呐喊。张定和、张寰和兄弟俩联袂创作了六首宣传抗战和抒情的歌曲。其中最难忘的是《江南梦》,作为抗战期间流行歌曲被台湾电视连续剧《几度夕阳红》采用,在剧中歌唱。多数抗战歌曲节奏铿锵、旋律悲壮,而这首《江南梦》却以婉转的江南小调为底色,寄托游子对沦陷敌手的江南故乡的思念,让无数流亡者潸然泪下。

张定和如许多热血的爱国青年一样,背负着国仇家恨。他的父亲张冀牖身患疟疾因战争得不到医治而不幸身亡,二姐张允和的女儿也因缺医少药失去了年幼的生命。日寇的铁蹄踏破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对国破山河在、家破又人亡的惨剧,他把爱国之情、思亲之心都化在了音乐之中。面对日寇的嚣张气焰,张定和激情高昂、才思喷涌,佳作频频现世,激起无数志士收复山河的决心。

抗战胜利后,张定和的艺术使命并未终结。1946年,他在上海逸园举办个人作品演奏会,将烽火中创作的21首抗战歌曲搬上舞台。作曲家吴祖光赞叹定和先生的作品:“是有别于美国爵士音乐和欧洲古典音乐以外的中国民族的音乐,富丽高华,悠然意远,但他的情感又是与我们如此贴近。”

张定和的音乐不仅是战争的号角,更是和平的种子。他将岳飞《满江红》谱成慷慨激昂的合唱,让古典诗词焕发抗战精神;他为孟浩然《春晓》配乐,在硝烟中守护文化的根脉。他说:“音乐不仅要唤醒抗争的勇气,更要播种文明的希望。”

晚年的他,仍深耕于音乐。2002年,张定和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荣誉奖。他多才多艺,痴迷音乐,孜孜以求,一生作曲270余首,这些是一位音乐家的丰硕成果,更是中国音乐界的宝贵财富。

以乐铭史,以心传灯。文化的脊梁从未在战火中折断,文艺的星火始终在黑暗中燃烧。今天,当张定和的《胜利之歌》再次响起,不仅是缅怀一段历史,更是传承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