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抗战老兵“钱巨胜”,名字背后有段战斗故事
钱巨胜讲述抗战故事,追忆战友。苏报融媒记者 瞿亚健/摄制
近日,在江苏省军区苏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记者见到了101岁的抗战老兵钱巨胜。“抗战胜利来之不易啊!”他目光如炬,思绪清晰,将80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娓娓道来,那张历经世纪风雨的脸上,满是对逝去战友的深切怀念。
钱巨胜回忆往事。苏报融媒记者 时玥/摄
1924年8月,钱巨胜出生于江苏东海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不到三个月,父亲劳累过度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天上有两颗星,一个姓毛一个姓朱,他们照耀着中国,中国共产党好、八路好……”,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老人们挂在嘴边的故事,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
1940年,八路军115师来到钱巨胜的家乡招兵。年仅15岁的他,当时还不叫钱巨胜,只有一个“小驹子”的乳名。报名后,他因为年龄和身高的限制,被部队拒绝。但“小驹子”不愿放弃这次可以参军入伍的机会,就每天都跟着招兵的队伍,寸步不离。“他们到哪我到哪,这股子坚持的劲头,最终感动了部队领导,接纳了我这个小兵。”钱老笑着回忆。就这样,当时个子还没枪杆子高的“小驹子”,正式加入了115师三营七连,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入伍不到三个月,“小驹子”迎来人生第一次战斗。1940年6月,连队奉命到山东郯城农村开展敌后武装斗争,遭遇日伪军一个中队。毫无战斗经验的他,在枪林弹雨中有些慌乱,打了五六枪才击中一个鬼子。敌人火力凶猛,战友不断倒下,班长牺牲的噩耗传来,“小驹子”大脑一片空白。关键时刻,身旁老兵沉着坚毅的眼神如明灯,给予他力量。他逐渐冷静,心中的恐惧被愤怒取代。为掩护战友,他肩膀、胳膊、大腿等多处负伤。那次战斗,连队击毙日伪军30多人后安全撤退。“小驹子”因英勇表现被记功,也就是这一次战斗后,连队指导员将他的乳名“小驹子” 改为“钱巨胜”,寓意“巨大胜利”,希望他带着“必胜”决心继续奋勇杀敌。
1941年7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冲锋在前,退却在后,重伤不哭不叫,轻伤不下火线” 的誓言,是那个特殊年代八路军战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真实写照。
在消灭日寇的战斗中,钱巨胜不断成长为战斗骨干。1943年1月18日,115师教导2旅6团奉命奔袭郯城,这是体现“翻边战术”外线进攻战的经典战役。钱巨胜所在连队担任主攻,他主动加入突击队,担负最危险的攻坚任务。部队穿过敌人封锁线直扑郯城,19日深夜占领郯城南关后,向南门发起攻击。连续爆破炸开第一层城门,却因天色渐亮暂停攻击。经商议,部队决定避开南门和东南城脚的大炮楼,在中间寻求突破点。
总攻打响,敌人火力凶猛,阻挡了连队攻击步伐。凌晨三点,新的突击开始,钱巨胜所在连队率先抵达外壕,一排架桥,三排架梯子,二排爬城。随着连长一声令下,钱巨胜带头冲向城墙,高喊:“同志们不要停,一鼓作气冲上去!”在火力掩护下,他和战友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城墙。钱巨胜顺势一滚躲过敌人火力,迅速甩出手榴弹、举枪扫射,放倒几个日伪军。随后战士们如猛虎下山卷上城头,肃清残敌,占领阵地的号声响起。战斗结束,钱巨胜浑身是血、多处负伤,用行动诠释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血性胆气。郯城大捷首创山东敌后攻城范例,击毙日伪军数百人,钱巨胜荣立战功并被通报表彰,所在连队被授予“郯城战斗模范连”称号,此时,他年仅19岁。
郯城攻坚战后,115师转战辽宁,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钱巨胜继续随部队战斗。抗战胜利后,他又投身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卫新中国、保卫世界和平贡献力量,先后荣获朝鲜三级国旗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然而,对于这些荣誉,他总是看得很淡。他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的战友们,我只是幸运地活了下来。”
钱巨胜给年轻一代讲历史。苏报融媒记者 时玥/摄
上世纪80年代,钱巨胜离休后来到了苏州休养。在这里,他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他每天读书看报,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年轻一代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我要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