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朱斌:敌人的子弹至今还留在我脸上
“在遭遇战中,敌人的子弹打中了我的脸,至今弹头还残存在面孔里。”抗战老兵朱斌指着自己的脸颊告诉记者。出生于1925年的朱斌祖籍山东莱阳,1942年参加八路军,回忆起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他说:“走向战场的那一刻,我已将生死抛诸脑后。”
17岁那年,朱斌在去学校的路上看到了招兵通知,他没有丝毫犹豫就去报名了。“我是家中的独子,母亲不舍得我参军,地方上考虑到我家中的情况,也不让我参军,但我的心意非常坚决。”看着日本侵略者从海上登陆,在自己的家乡烧杀抢掠,满目是血泪和焦土,朱斌感到无比愤怒:“目睹日本侵略者对于家乡同胞的疯狂杀戮,我就想凭着男儿的一腔血性,冲出去和鬼子拼命。”于是,他不惜奔走到离家较远的地方报名参军。
来到战场上,朱斌却不得不面临“器不如人”的现实:自己部队的武器远不如敌人的好,汉阳造步枪射程不远,打得也不够准,不如鬼子的三八大盖打得远、打得准。“但那又怎么样,照样干他们!我们拼劲更足,胆子更大、更玩命,以双倍的兵力拼他们!”朱斌回忆起战斗场景说,在一次与敌人的攻坚战中,兄弟部队的一营干部战士差不多都牺牲在战场了,他们作为预备队的二营顶上,最终也只剩下当营长的他和几个战士,但战斗终获胜利,全歼了敌人。在这次激烈的战斗中,朱斌面部中了敌人的子弹,子弹没有打穿他的头骨,留在了面部。限制于当时的条件,没法取出子弹头,这枚弹头,就一直嵌在他的头腔几十年,至今每逢阴雨天,都隐隐作痛。
当时朱斌部队的主战场集中在胶东半岛。电影《红高粱》展现的高密抗战场景,他就是其中直接参与者,其间,他亲身经历了与日军骑兵面对面的战斗。“我个头不高,拼刺刀不是我的强项,但我枪法好,出枪快。”朱斌选择让枪口发言,倒在他枪口下的日军数不胜数。在朱斌看来,他肩负着无数牺牲战友的嘱托与使命,必须用鲜血和智慧与日寇拼命。
朱斌所在的部队从高密打到天津,又从天津打到湖北竹山,一路上全部是步行,有仗打就打仗,没仗打就行军,有时一夜急行军一百多里,有的战士就是在急行军的路上牺牲的,因为体力消耗过量,累死了。“但为了战斗胜利,必须快速行军。”朱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途中,有时饿得不行,就抓一把草塞进嘴里,不论什么草,一边快速奔走,一边嚼着草。”
在战局大有改观的时候,组织上照顾朱斌,让他回家看看母亲。走近家乡,看到离别多年的故园,他感到了无比亲切,也无比欣慰,“我之所以离开家乡,就是为了更好地保卫家乡。如今重返家乡,带着面部一颗没有取出来的子弹头,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朱斌说,再有一次选择,他还会再这样做出抉择。
战争结束后,朱斌从部队转业,加入到苏州的和平建设中,作为电力条线的一员,他始终兢兢业业奋战在岗位上。“我是个抗战老兵,只要挺立着,就是共和国的忠诚卫士。”朱斌目光坚定,举起右手庄严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