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人民法院 矢志司法为民初心 勇担公平正义使命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4-09-23



  1951年,太仓县人民法院正式成立,回顾其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到,人民审判事业同党的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历七秩岁月芳华,几代太法人初心如磐,改革创新,始终肩负“人民司法为人民”的职责使命,推进法院在执法办案、服务大局、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长足发展,努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太仓新实践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多年来,市法院获得“最高人民法院记集体一等功”“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全省优秀法院”等诸多荣誉。

  健全审判职能 

  护航经济健康发展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市法院于1983年成立经济审判庭,及时受理各类经济纠纷,2008年设立民事审判第三庭,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企业破产、劳动争议等各类民商事纠纷不断增多。对此,市法院于2017年建立破产审判专业化团队,推动“执破融合”,构建“院庭协同”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破产案件审判效果。2021年以来,市法院与劳动仲裁部门签署裁审对接长效机制,打造“诉源善治 乐业太仓”劳动人事审判示范项目,联合市工商联揭牌商会商事调解中心,将“情·理·法·宜”商会调解纳入多元解纷机制,截至目前已推动在15家商会设立商事调解中心,并吸纳19名商会商事调解员作为特邀调解员,助力太仓打造“5E·太舒心”营商环境品牌。

  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太仓经济转型升级带来机遇和挑战。市法院精准服务“融入上海”“对德合作”“以港强市”三篇文章,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2021年以来,市法院深化落实“嘉昆太”司法协作战略协议,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法治建设;先后设立“对德合作司法服务工作站”“五庭协同巡回审判点”“助企发展司法服务中心”,擦亮“德企之乡”金字招牌;出台服务保障太仓港高质量发展十项举措,助推港产城融合发展,全力服务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建设。

  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欣欣向荣的同时,民商事案件量不断增多,执行难问题日益凸显。在1980年以前,市法院还没有专门的执行机构和专职的执行人员,基本实行“谁审谁执”“自审自执”的制度,直到1984年、1986年才先后成立执行小组、执行庭,负责民商事案件和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工作。2015年,市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建立执行指挥中心,逐步深化执行指挥中心“854”模式实质化运用,织密财产查控网络。2022年以来,市法院推动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天网行动”“法警突击”“打击拒执犯罪”“小标的大民生”专项执行行动,将群众“纸上权益”兑现为“真金白银”的执行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锐意改革创新

  持续提升司法效能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新时代的最强音。市法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各项司法改革,推动审判权运行、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一站式多元解纷等工作机制日益完善,不断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1980年前后,根据“严打”斗争的需要,市法院通过开展专项整治、集中宣判大会等活动,有力震慑了犯罪分子,维护了社会安定秩序。2009年,市法院承担起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试点任务,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公检法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2014年以来,市法院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按照“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原则,组建新型审判团队,建立健全法官会议、审委会等机制,完善独任制、合议庭等审判组织运行,严格规范审限管理,审判质效显著提升。

  面对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等新情况新问题,诉讼程序改革迫在眉睫。2019年,市法院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法院,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采取加强诉前调解力量、优化司法确认程序、完善繁简甄别机制、畅通简案快审通道等措施,并形成“个案调判、类推适用、快审快结”的示范调判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案件审判质效。2022年,市法院创建“红槌有‘太’度 法徽耀‘娄城’”诉源治理品牌,深入落实“法官进社区”“无讼村居”建设,与市卫健委、住建局、消保委等单位建立健全类案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聚力打造“医患心桥”“保‘驾’护‘行’”等子品牌,切实提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效。同时,市法院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功能,审理的“孤寡残疾老人遗产管理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等,并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诉讼程序完善了,诉讼服务也必须跟上。2020年以来,市法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通过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加大移动互联“微法院”“江苏微解纷”等平台应用力度,探索实践跨境诉讼委托手续线上办理,推动在线调解、网络庭审、直播看样等电子诉讼活动规范化,实现一网解纷、一网通办诉讼全流程业务,让诉讼服务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夯实基层基础

  打造素质过硬队伍

  1992年,市法院桃园路审判法庭动工建设。1999年,位于人民北路23号的法院综合大楼落成,办公条件有所改善。2010年,位于半泾南路的法院办公审判综合大楼投入使用,信息化设备配备到位,办公环境进一步提升。同时,城厢、沙溪和港区3个法庭实现了异地重建,办公条件和审判场所等设施得到较好改善。2020年,完成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搭建互联网法庭,配备电子送达及智能中间柜等软硬件设施,落地应用数字人民币交纳诉讼费场景,切实提升办公智能化水平。

  市法院历来十分重视队伍建设,始终把队伍素质教育作为发展根基。改革开放初期,市法院在编干警16人。1982年,部分转业干部充实到法院,干警人数增加。1984年,市法院对干警实行招考录用制度。2016年,市法院根据司法改革工作要求,产生首批员额法官44名。2020年,市法院严格执行防止干预过问司法“三个规定”,常态化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2021年,根据党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市法院扎实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回望来时路,坚定前行路。市法院成长发展的历程,是筚路蓝缕、笃行不怠的奋斗史,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接下来,站在新的起点,市法院全体干警将继续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加快推进现代化法院建设,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太仓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肖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