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新农人“智耕”丰收田,新科技拓宽“振兴路”
夏日的田野,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眼下,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的种田大户杨洋正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近千亩稻田的插秧工作如火如荼进行。
“今年育秧稍晚,插秧得持续到七月中旬了。”驾驶着插秧机,杨洋与工人默契配合,一行行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植入水田。
刚完成20亩秧田的作业,他便利落地跨上电动车,赶往下一片水田。田埂边,一架植保无人机已蓄势待发。设定好参数,机翼低旋,以每秒4米的速度掠过水面,仅片刻功夫,十来亩地的“封闭药”喷洒作业便已完成。“先用药抑制杂草萌发,等秧苗扎根稳了,十来天后再打一次除草药,效果更好。”杨洋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着田间管理的要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这位1989年出生的“新农人”,正用科技的力量,悄然重塑农耕图景。“以前天天穿西装,现在是天天跑田埂。”杨洋笑着说起身份的转变。他曾在企业工作,也做过婚礼司仪,每逢农忙常回家帮忙。四年前,杨洋毅然决定返乡,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种植规模从最初的三四百亩扩大到如今的近千亩。
“现代农业潜力巨大,乡村振兴机遇难得。”站在丁家村的稻田边,杨洋如数家珍地展示着他的“科技武器库”:精准高效的无人机、省时省力的插秧机、智能播种机……这些现代化装备让传统农业脱胎换骨。“过去插秧季,几十号人得忙半个月。现在靠插秧机和无人机,700亩地10天左右就能完工,效率翻了几番。”为此,他每年在农机上的投入超过20万元,如今机械化率已高达90%以上。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即使在夜晚灯光稀疏的田埂间,设定好航线的无人机依然能稳定作业。
杨洋的革新远不止于机械化。从选种、育秧、田间管理到终端销售,他将现代管理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今年种的优质稻种是‘南粳46’,这个品种适应性强,米粒饱满,饭香浓郁,市场很认。”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积极带动周边农户致富,牵头成立的丁家锡平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吸纳十多名村内劳动力,实现人均年收入约达5万元。
智慧农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也为后续的稳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据悉,今年薛家镇水稻种植面积约2500亩,以南粳5055、南粳46、华粳5号等品种为主,插秧结束后,精细化的田间管理随即展开,以为秋天的丰收夯实基础。
新闻中心
更多- 今年1~8月,太仓口岸汽车出口量超51万辆,突破去年全年出口总量 汽车“出海”按下“加速键”
- 从传统速冻食品到融合地方特色的创新产品 三全食品重新定义“太仓味道”
- 太仓与弗劳恩霍夫协会签约 启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提升对德合作广度和深度
- 庆祝第41个教师节座谈会召开 徐华东等走访慰问一线教师
- 培育“村字头”IP破译乡村流量密码
- 公司生产的一类、二类医疗耗材30多种,其中,医用重组胶原蛋白敷料、硅酮疤痕凝胶等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 圣惠医疗驰骋“医”+“美”赛道
- 徐华东调研港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当好港产城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 我市干部群众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