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居”到“优居” 30年蝶变,住进“幸福里”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陈益 时间:2023-06-30

  撤县建市30年间,随着我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能级的提升,市民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住有所居,而且住有优居。

  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李惠明是城厢镇南区社区居民,住在滨河花园,121平方米的房子只有老两口住,显得很宽敞。

  “10年前拆迁,彻底改变了我家居住条件。”李惠明告诉记者,他家原来的房子在南园二村,就在现在房子东面不远处,是于1992年购买的商品房,面积约81平方米,2008年拆迁。当时,他利用拆迁好政策,置换了现在这套房。

  李惠明说,和老房子比,现在的住房房型好、小区绿化好、环境也好,设施配套齐全,物业管理到位,让人满意。

  在李惠明看来,30年来,人民南路这一带的变化比他家的变化更大:现在滨河花园所在的人民南路西侧,以前是布厂、二棉厂、经编厂的厂区,人民南路的东侧主要是几个厂的生活区,还有一些其他单位的职工楼。不管是厂区还是生活区都很旧,甚至有些破败,和上海路以北的人民路落差巨大。现在人民南路东侧的中南世纪城,是城区地标性的高档住宅小区。

  和李惠明一样,30年间,太仓市民纷纷通过老房拆迁、商品房购买等方式,极大改善了居住条件。太仓的商品房年销售量也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不足10万平方米,上升到近些年的150万~200万平方米。

  绿色住宅:未来已来

  前几年,市民赵先生从太平南路边的一幢老房子搬到了城东的滨河雅苑。“现在房子隔音、保暖,真的好!”他告诉记者,这一阵天很热,但一开空调,家里的温度就降得很快,关了空调,室温还能保持很长时间,晚上再也不用像住在老房子里时那样,要一直开着空调。 

  市住建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住宅的隔音、保暖性能提升,与绿色建筑在我市的推广、建筑节能技术不断进步密切相关。比如,玻璃是建筑物外墙中最薄、最容易传热的材料,以前的房子用的都是普通玻璃,近10年来新建住房的阳台、窗户玻璃用的都是双层的中空玻璃,因此隔温、隔间性能都有极大提高。住宅建造中采用的类似节能技术还有很多,如外墙保温、屋顶隔热、百叶窗、外遮阳等,这些技术、材料等共同作用,让房子变得冬暖夏凉。

  记者了解到,2011年,我市开始加强绿色建筑发展工作,2013年,我市成功通过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城市申报,成为全省首批4个城市之一。此后,绿色建筑在我市得到了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不仅节能,还节地、节水、节材,在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同时,还能让人住得更健康、更舒适。

  宜居之地:现代田园城

  “居住水平的提升,也在小区的公共配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太仓市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刘天锋告诉记者,这些提升体现在车位配置、绿化建设、道路系统等各个方面。

  刘天锋介绍,现在太仓很多新小区的车位量与套数的配比已经达到了2比1,而20年前,1比2就属于很不错的水平了。不仅如此,现在新小区建设中要确保地下车位的比例,比如保障地下车位数占总车位数的70%甚至80%,有的在建小区会把地下全部建成车库,甚至会建成局部两层的,通过增加地下车位量,减少地面车位,确保地面环境优雅。

  刘天锋说,30年来,小区绿化变化也很大。撤县建市之初,太仓小区几乎没有绿化规划建设的概念,就只是在房前屋后空地上种一排树,栽上一些花草;后来注重乔木、灌木和花草的空间布局。最近几年,一个变化是不再将绿化平均化,而是选择合适的地址集中建设成小公园,不仅绿化更好,还能为居民交流交往提供公共空间;另一个变化是更人性化,比如20年前,会在小区中种一些高大的乔木,觉得高大婆娑,绿化效果好,但后来发现这样会影响低层居民采光,现在很少会采用这样的品种,更多地用一些杂木,既保证绿量,又不影响居民采光。

  在道路系统方面,现在新建小区基本都采用人车分流和环路设计,人车分流更能保障居民安全,环路设计有利于小区景观设计和地面车位设置。

  从有房住,到住得宽敞、住得好、住得幸福,已经成为太仓市民幸福感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