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到“我家” 神州共月圆
当头顶的月亮一点点由缺向圆,当床前的月光一点点由暗向明,我们便知,中秋到了。
中秋为节,始于初唐。古往今来,关于中秋,既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动人传说,又有吃月饼、拜月亮、赏桂花等雅致习俗,沉淀为以“节庆”为名、以“情怀”为意的文化瑰宝,历尽岁月磨砺、思潮冲刷,日益绽放出耀眼光芒。
“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因“同在”而隽永。唐诗竞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宋词传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不传递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对中秋佳节阖家团圆的期许、对身处两地情发一心的追求。头顶高悬的是同一轮明月,心中生发的是同一份乡愁,成为家国情怀的生动表达。中秋,寄托着中华儿女对团聚的憧憬,也饱含着中华儿女对家国的热爱,它的内涵早已延伸至中秋之外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流淌在民族之中最深层的意识和精神中,牵动海外华人似箭归心,也激励他乡游子坚守如磐。但无论是与家人相守,还是在异乡独行,有那一轮清辉照耀,就能点亮心中家国,中华儿女就不会孤单,因为我们知道,家乡有人在等,他乡有人可念;也因为我们知道,美好需要守护,民族才能进步。
“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因“同心”而赓续。无论是团圆习俗,还是家国情怀,中秋节延续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包裹的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内核,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绘就了中华民族精神“图腾”,成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的一块重要基石。过中秋,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认同,还能积蓄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孕育和培植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其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无论身在何方、所为何事,我们都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在寻访民族根源的过程中破译发展密码、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阐发时代意义、厚植传统情怀。
“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秋因“同行”而炙热。过中秋,无论是与家人相守、还是在异乡奋斗;倡中秋,无论是仿效古人,还是追求新风,都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家国情怀的一份传递。从“长安一片月”到“何日平胡虏”,从“月是故乡明”到“况乃未休兵”,中秋之思自古难离“思乡忠国”,个人命运与民族未来休戚相关。在中秋来临之际,我们再提爱家与爱国这一宏大议题、再论文化与传承这一永恒话题,就是要鼓励、引导、敦促4亿家庭、14亿人民,将认识统一起来,将力量汇聚起来,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去。我们相信,面对时代掀起的层层巨浪、征程设置的重重障碍,中华儿女总是义无反顾、前赴后继,怀揣对幸福的追求,奔赴最明媚的前方。
人生代代无穷,秋月年年相似。在潮涌流奔的时代里,在路广道宽的征途上,我们需要这样一轮明月,它高悬空中,它沉静皎洁,它见证了我们如何一路走来,也指引着我们如何向前而行。
作者:袁竞雄 陆云
新闻中心
更多- 2025年(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开幕式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举行 向海内外英才发出诚挚邀约
- 我市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 为民企出海“把航定向”
- “低空经济+美丽经济+电商经济”三箭齐发 港区瞄准港产城融合“靶心”发力
- ☑长三角(太仓)国际果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 ☑东南亚进口水果项目签约 进口水果将抢“鲜”登陆太仓
- 汪香元带队开展高温慰问活动 为一线劳动者送“清凉”
- 以沿江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港口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高新区港航项目蓄势崛起
- 中新智地产业园推进“工业上楼”,楼上厂房承重达1000公斤/平方米,入驻企业可租、可买,也可先租后买—— “孵化器”赋能璜泾“智造矩阵”
- “领头雁”项目驱动乡村振兴“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