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2年01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舌尖的记忆密码

  

  

  味蕾不仅敏感挑剔,而且记忆特别。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北方小伙子从饮食习惯中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世,果真发现他是幼时被人从南方拐卖而来的,只是当年太小没有什么记忆,而他的舌尖上却自然而然地刻下了他的身世密码,家里人都爱吃面食,唯独他爱吃米饭。这个事情当然十分罕见,但味蕾记忆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

  五十年前,我的表哥远赴西北煤矿,临走时舅妈既不舍又坚决,因为舅舅不幸离世,舅妈一个人带三个孩子实在不容易,而当时的农村都是工分制,刚初中毕业的表哥只能拿最低的工分,舅妈家年底就成了透支户。“以粮为纲”的年代到处推广双季稻,出发点是想要多打粮,但江南因不适应双季稻反倒低产,结果鱼米之乡的种田人也吃不饱了,十六七岁正是长身体的表哥表妹天天喊肚子饿。

  舅妈强忍千万不舍,让表哥到西北去,国营煤矿管饭还能拿工资。我当时还小,但我清楚地记得,表哥临走时舅妈塞给他一包炒米粉,关照他饿了就吃一口,但要省着吃。十几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舅妈家里年年有余粮。当听说我要到西北出差,舅妈连忙开始做炒米粉,我说现在哪儿都不缺吃的了,但舅妈说表哥喜欢吃,让我一定要带过去。当已经完全融入西北的表哥接过我递上的炒米粉,迫不及待地直接拿手抓一把就吃,吃得狼吞虎咽,嘴上鼻上都是白色的米粉。我说别噎着呛着。表嫂在旁告诉我,现在西北也不缺大米了,表哥也爱吃面食了,但他还是常常叨念妈妈的炒米粉,怀念家乡大米的味道。表哥听了背过身去,我也眼睛发热了,回家后我还不敢把这情形告诉舅妈,怕年迈的舅妈难受。我知道,表哥咽下的一口口炒米粉就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品味到的一定是舅妈亲手炒制的温度。

  舅妈虽没文化,但她做人做事十分讲究,在做炒米粉上就摸索出了特有的经验。当年,舅妈悄悄地拿双季稻的籼米,以二换一的代价换来本地大米,做成炒米粉让表哥带到西北去,而舅妈自己吃了大半年的胡萝卜和麸皮拌籼米饭。舅妈做炒米粉与别人不同,她是用本地产的粳米糯米各一半。舅妈说,纯糯米的吃起来会有点酸,也不容易消化,吃过两顿就不想再吃了。做炒米粉要将米提前淘好,在清水里浸泡一天一夜,让米有一个微发酵的过程,炒的时候要用稻柴文火,炒到米粒微黄,这样炒出来的米既焦香,又能保持江南大米的香糯口感,还自然松脆。碾米粉的磨还要用手转的小石磨,速度要均匀,不然粉粒粗细会不匀。我想表哥在西北时隔十几年后,吃到舅妈的炒米粉时,他眼前浮现的,可能就是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弯腰淘米炒米碾米的情景吧。

  我们太仓的得名与盛产大米有关,战国时春申君在这里设立粮仓,“太”既表示比大还大一点,也有着国王君主专用的意思。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从太仓刘家港起航,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就是在太仓能配备充裕且优质的粮食。吴健雄在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时,她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和国际上知名度已非常高,所到之处都受到高规格的接待,可以说尝遍了世上美味珍馐,但听说当她吃上家乡的大米饭时,直呼吃来吃去还是老家的饭最好吃。出身钟鸣鼎食豪门的吴健雄丈夫袁家骝也感叹道:“难怪健雄一直说味道还是家乡的好。”

  江南民间流传甚广的顾鼎臣与“八宝铲刀汤”的传说,其实也是舌尖上的记忆故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食,但我更相信它记录的是以情动人的乡愁,让无数人边看边被与美食有关的人和事打动,在想要重新尝尝家乡味道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回家看看的念头。背井离乡的人对家乡的食物有种特殊的情感,更能体会出老家的味道,无论是我表哥那样的平民百姓,还是名人大师皆是如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广告·公益
   第05版:周刊·书香
   第06版:新闻·国内
   第07版:新闻·国际
   第08版:周刊·墨妙亭
舌尖的记忆密码
逆时针
途 中
冬日诗画
逆时针
“味绝”糟油 名动天下
油 货
忆旧居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8舌尖的记忆密码 2022-01-14 2 2022年01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