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缪卉蕾
璜泾镇不仅有整洁的村道、绿油油的农田,还藏着一门“活了”上百年的老手艺——璜泾红木雕刻。作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门“刻刀上的艺术”藏着许多让人感慨的故事。
刻刀绝技扎根璜泾
要说这门手艺的来头,得从清末“刻刀高手”王荣司说起。他是吴县香山木匠、古建筑传人,当年还参与过故宫的修缮。后来,这门雕刻绝技跟着他的传人,在璜泾扎了根,慢慢形成“璜泾王氏雕刻”一脉。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璜泾的红木雕刻“火出圈”。匠人王思明从上海辞职,回璜泾开办红木厂,接的是上海工艺雕刻二厂的外贸单,做的家具“造型简练、线条挺括、磨得锃亮”,远销东南亚、美国、澳大利亚。镇上的红木厂更是一家接一家开,做家具、工艺品、民族乐器,璜泾成了响当当的“红木重镇”。
从“小徒弟”到“老匠人”
镜头来到现在,新华村18组,有位“刻刀大侠”——赵惠彬。他的工作室里,摆着山水、松梅、童子、书生……全是树根“变”的艺术品。
他的雕刻路从小学寒暑假跟着外祖父王阿和打磨小物件开始,后来拜舅舅王克明为师,20岁便出师“跑生活”。
“每道工序都不能偷懒,心里想啥,刻出来的东西会‘说’。”外祖父的话,赵惠彬记了一辈子。为了练手艺,他把《芥子园画谱》临摹了千万遍,山石、人物、梅兰竹菊,刻的比画的还生动。
可老手艺也有难的时候。20世纪90年代末,新型装修材料出现,年轻人不爱老家具了,红木厂一家家倒闭。赵惠彬也被迫放下刻刀,他开过高速纺、做过生意,但总觉得手里缺了点啥,直到孩子跟他说:“爸,我们大了,您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年近古稀的他,再次拿起了刻刀。
2020年,赵惠彬偶然看到苏州工艺博览会的消息,便带着作品去参赛,获得了铜奖。他笑着说:“没想到老手艺还能被人夸。”
老手艺有了“新舞台”
为了不让老手艺“藏起来”,璜泾镇积极行动,办展览、找媒体、开办雕刻兴趣班……想让更多人看见这门技艺。
2018年,璜泾镇规划建设雁月湖生态湿地,提出新建“苏作”红木馆以展示红木作品的构想。2021年,红木馆开馆,赵惠彬等本地匠人的30多件宝贝搬了进去。镂雕笔筒、江南山水根雕、金丝楠木雕……每一件作品都仿佛在说话:看,这就是璜泾的刻刀功夫!
“看到作品被更多人关注,我仿佛回到了年轻时。我觉得,这手艺有盼头!”赵惠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