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雪苗
徐苏风,我市农资届大名鼎鼎的“斜杠卷王”,他不但卖农药、代理无人机,还修无人机。更厉害的是,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植保飞手。作为太仓第一批无人机“飞手”,徐苏风的业务能力无可挑剔。如今,他是无人机社会化服务团队的主理人,管理着5名“飞手”。在他的带领下,团队高效协作,为农业植保作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抓住趋势
开拓行业新蓝海
徐苏风与无人机的缘分始于2019年。彼时,无人机作为新兴事物,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家中经营农资店,徐苏风得以较早接触到这一新型农机。他骨子里就有着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冲劲,在系统学习农用无人机的操作技术后,决定先租一台无人机,为农资店的老客户提供植保服务。
“那时候,无人机只能用于打药水,不能撒肥,载重量不算高,价格却十分昂贵。所以,租一台无人机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徐苏风回忆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无人机高效便捷的特性逐渐显现出来。无人机能快速、精准地完成植保作业,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此外,无人机作业还带动了农资店的生意,实现了农资生意与无人机业务的互利共赢。
看到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潜力后,徐苏风果断购买无人机。当时,我市农用无人机“飞手”没几个,很多种植户更倾向于购买自走式植保机。再加上无人机更新换代快,不少人觉得使用成本过高。但徐苏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开展社会化服务,让无人机服务更多的土地,就能有效分摊成本。”基于这样的判断,他不仅购买了无人机,并于2021年决定扩大业务规模,组建专业的飞防服务团队。
扩大规模
逐梦在沃野上
随着无人机性能的不断提升和价格的下降,徐苏风还涉足了维修和代理领域。
今年以来,徐苏风销售了80多台无人机,超越了去年全年的销售总量。在维修方面,徐苏风的技术让客户赞不绝口。客户张宝告诉记者:“基本上太仓附近的飞手都会来他这儿修无人机,他的技术好,我们用着也放心。”
徐苏风告诉记者:“目前,主流机型在正常操作下,一天打药可覆盖500~600亩地,施肥则可撒到10吨。”去年,他的飞防团队服务了12万亩次,业务范围扩大到了上海,为众多种植户解决了植保和撒肥难题。
今年,徐苏风有着更大的规划。他计划将飞防团队扩大到10人,服务面积达到15~16万亩。同时,根据无人机的销量和目前的维修情况,他计划增加售后团队人数,以提供更及时、优质的服务。
“年少时期,我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逐梦蓝天。”徐苏风感慨道。如今,他与无人机打交道,其实也是离儿时的梦想更近了一步。他说:“我怀揣着凌云壮志,逐梦于农田之上,与志同道合的人改变着农业的作业方式,让农民更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