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雯/文 丁辉/图
日前,记者来到苏州巨能发电配套设备有限公司车间,技术部主任工程师朱晓龙正专注地指着图纸与团队成员讨论:“这里应该要有一个圆角,其实这个圆角可以从这里直接过渡过来,对吧?”看似简单的设计细节,展现了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时的精益求精。
从核电装备到风电项目,从“不可能”到“可能”,朱晓龙用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创新答卷。
同事杨豪这样评价朱晓龙:“日常就像开心果,幽默风趣、妙语连珠,但一进入工作状态,立马切换角色,十分严谨,一丝不苟,容不得一点差错。”有“梗”也有“活”,这种“双面性”是朱晓龙职业特质的生动写照。
“机械行业容不得半点侥幸,每一次解决问题都是经验的积累,也是自信的基石。”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技术工人,朱晓龙在新产品研发的道路上不断突破技术难点,为公司在海上风电项目、核电发电机定子装备、火力发电机隔音项目、火力发电机出线套管、抽水蓄能上下机架等领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对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朱晓龙说:“遇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一边干一边学。真正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我们身处困境,不得不绞尽脑汁去应对时,我们的潜力便会在不经意间被激发出来。”
从2017年至今,朱晓龙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件。作为公司的核心员工,他助力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朱晓龙曾获评太仓市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培育对象、苏州市劳动模范,并获得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