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林梦夕
日前,在城厢镇南区社区邻里生活馆,20余位居民围坐成一圈包饺子,在此起彼伏的谈笑声中,墙角的小喇叭用吴侬软语播报:“食品安全记心间,生熟分开别嫌烦……”
“小喇叭”是近期城厢镇推出的基层治理手段。惠民政策被“翻译”成家常话,如“城厢居民快来抢福利,买手机最高可补贴1500元”;消防知识则化身快板,如“生命线,火灾时,拨打快!灭火器,家中宝,火灾来时显神效”,让群众听得进,关键时候用得上。
据了解,“小喇叭”已试点运行3个月。在南区社区,上午9时,百隆商业广场内会播放惠民政策等;晚上6时,中心菜场里会响起防诈口诀、安全宣传;在弇山社区近日举行的婆媳运动会上,穿插着破除婚俗陋习的倡议。
“上周播报的疫苗接种政策蛮实用的。”李大姐边拌饺子馅边说,“过去总错过重要通知,现在遛弯买菜就能听见。”
在因地制宜的宣传方面,“小喇叭”也有不俗表现,在商圈广场、农贸菜场等人员密集区域,采用定点宣传方式,确保高效传播;在田间地头、背街小巷,网格员、外卖骑手进行“流动宣讲”;针对电动自行车商铺集中路段,定制消防警示……
“我有时会在‘小喇叭’的播报声中听到好友的声音,非常有趣。”71岁的吴奶奶笑着说道。南区社区、中区社区居民自创的消防安全主题口诀,传遍大街小巷,同时,社区还会邀请餐饮店主、“老娘舅”等参与录制。中区社区相关负责人说:“居民通过喇叭拉家常,比我们上门劝说管用多了。”
活动临近尾声时,吴奶奶表示:“今天的活动有意思,边包饺子边学食品安全知识,希望多多组织这样的活动,我要带动老伴一起学习。”一次包饺子活动,配合“小喇叭”宣传,彰显社区的其乐融融,体现出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情。
“‘小喇叭’可以和群众直接建立情感连接,将是我们常态长效的宣传机制。接下来,我们将结合网格化管理收集民意,打造‘听民意-解难题-促共治’的闭环机制。”城厢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小喇叭”已成为城厢镇一道亮丽风景线,不仅为政策落实提供解决方案,更通过暖心服务贴近群众,切实促进精细化治理,为和谐社会奏响民生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