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丹萍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近年来,沙溪镇香塘村坚持“强组织、兴产业、共富裕”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提质、服务提效、阵地提档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体系,普法工作多点开花,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抓牢队伍建设
提升法治建设“战斗力”
香塘村以构建自治有力、法治有序、德治有效的乡村善治体系为目标,实施“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的法治服务模式,不断壮大基层治理骨干力量。同时,探索建立1名法律顾问结对N名法律明白人的“1+N”联络机制,精准提升法律明白人站起来能说、到村里能干的法治实践能力,为产业发展和村级建设储备法治力量。
在香塘村农文旅项目建设过程中,村法律顾问现场“把脉问诊”,提供专业法律意见,确保各项决策和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为村级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提优阵地建设
汇聚基层治理“向心力”
香塘村不断优化法治建设功能布局,完善“司法行政工作室—‘香’伴明理调解工作室—‘村口驿·桥下见’援法议事点”立体式矛调服务体系,探索构建“主动摸排—提前介入—以案释法—纠纷预防”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援法议事、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多元化手段,解答群众实际需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问题有人管、服务不缺位”,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截至目前,累计接待群众223人次,解答法律咨询240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56次,化解矛盾纠纷42次。“村口驿·桥下见”援法议事点获评太仓市金牌援法议事点。
完善治理机制
赋能乡村善治“创新力”
聚焦群众身边“关键小事”,香塘村依托“村口驿·桥下见”援法议事平台,鼓励党员群众对村级发展建言献策,汇聚法律明白人、村民组长等“草根”智囊团力量,常态化开展“援法议事”“圆桌会议”等活动,确保群众急难愁盼及时得到回应。
香塘村还优化“群众点单、村党总支派单、共建单位接单”工作机制,联合沙溪镇派出所、司法所等共建单位,分类推出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法治研学等特色服务项目12个,孵化“‘香’伴明理”矛盾化解志愿服务队伍1支,培育法律“土专家”11名,推动解决节假日期间停车难、农房翻建矛盾等问题90余件,惠及群众超1万人次,有效实现基层治理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服务”。
厚植法治沃土
筑牢产业发展“硬实力”
依托文旅特色资源禀赋,香塘村串联起“TANG的三次方”党建馆、太仓市法治实践基地等法治文化阵地,打造“普法+旅游”法治乡村示范带,创新推出“甜野寻法City Walk”法治研学路线,广泛开展法治文化演出、“面对面”法律服务、法治游园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增加群众与文化阵地的互动频率,提高文化阵地的利用率,让法治文化阵地“接地气”“真管用”。截至目前,香塘村结合中小学春秋游等活动,共举办“树民法信仰 典法治光芒”“爱在沙溪 守护成长‘小候鸟’法治研学”等特色法治研学活动20余场次,持续丰富青少年法治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