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朋
做实小区治理“微单元”,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近年来,城厢镇在基层治理上下功夫,强化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老旧小区“逆生长”。
打通“神经末梢”
小区基层治理的“三步走”
初春的城厢镇梅园社区金色江南小区绿意葱茏、环境清幽。
金色江南小区建于2007年,共有居民400余户。此前,该小区物业服务、业委会监管履职不到位等问题,一度让管理方头疼。
如何开展治理?该小区进行了“三步走”:理顺小区管理架构、做好沟通把好执行、合理分配为民谋利。在城厢镇和社区的指导下,2023年底,金色江南小区成立了物管会,针对此前物业存在的问题,物管会进行了监督整改。随后,充分发掘小区公共收益来源,并通过业主大会授权物管会,合理分配公共收益,其中一部分折抵业主应缴纳的物业费。居民殷淼章告诉记者,她的房产面积为120多平方米,原先一年物业费1020元,“现在,我一年只需要付510元”。
金色江南小区竣工至今已超15年,小区内大树较多。去年,小区未雨绸缪,合理修剪树枝,加固易倒伏树木。“台风期间,小区一棵树未倒伏。此外,树木修剪后,采光也变得更好了。”殷淼章说。
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让居民住得安心、舒心。“以前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不太够用,现在小区加装了充电桩,电梯内也加装了电动车预警系统。”不久前,金色江南小区通过公共收益增加了一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充电的事解决了,大家对小区的满意度更高了。”小区居民表示。
理顺基层治理,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梅园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金色江南小区,环境好了,纠纷少了,群众幸福感提升了。该小区物业投诉由2023年的50余件下降到2024年的寥寥数件。
聚合“微力量”
无物业小区的“自管之路”
目前,城厢镇无物业老旧小区有90多个。不久前,城厢镇南区社区“自治·邻距离——无物业小区自治型物业模式”入选苏州市委社工部《关于无物业开放小区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典型案例。
南区社区新民村小区是一个不满百户的无物业老旧小区,在这里,居民成功走出了一条“自管之路”。近日,记者在新民村小区走访时发现,该小区不大但干净整洁、停车有序。而此前,这里有“三个多”:垃圾多、树多、坑洼多。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记者了解到,在城厢镇和社区指导下,新民村小区成立了自治管理小组,理清小区管理架构。
自治管理小组负责人王美珍介绍,此前,新民村小区停车位较为紧张。自治管理小组成立后,确定了安装道杆、整合闲置空间以增加停车位等措施。说干就干,自治管理小组成员们通过逐户走访、政策宣传、每家每户签字确认等方式,确定了项目实施总费用,本地户籍每户一次性每辆车交500元即可。同时,随着相关举措在小区推行,小区增加了50余个停车位。
一些矛盾纠纷也能通过自治管理小组化解。多层居民楼顶楼漏水,楼顶居民要修,下面居民不愿意出钱,咋办?自治管理小组摸清情况后,积极协调,最终确定了顶楼居民出资50%、下面居民出资25%、剩余部分由小区公共收益支出。“公共收益每年公示一次,钱怎么花,大家都知道。”王美珍表示。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效率效益,小区管理上台阶、群众得实惠。今后,城厢镇将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继续推动老旧小区“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