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雪苗
我市将科技创新视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依托科创项目,持续吸引高端创新主体,增强科技创新的密集度,并加速人才企业、科创平台、科研院所及机构的融合共生,致力于构建创新型城市。我市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二位。
培强创新“生力军”
创新主体加速成长
科技型独角兽企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政府的大力鼓励与支持、营造的优质营商环境以及提供的完备产业基础。如果新能源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自2017年创立以来,已迅速发展成一家集新能源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及市场服务于一体的跨国公司,成为太阳能消费品市场的创新领航者。公司已连续两年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
我市通过精准施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科创企业队伍进一步扩容。2024年,立琻半导体、百因诺生物、芯合半导体凭借在创新药和集成电路领域的卓越表现,被评为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充分展现了我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大实力。同年,我市8家企业被评为省独角兽(潜在)企业,21家企业被评为省瞪羚企业;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1843家。“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不断涌现,为“科创森林”注入活力与生机。
在太外资也传来捷报。2024年,苏州首批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研究院建设项目立项,其中通快(中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作为全球激光行业的佼佼者,通快(中国)有限公司自落户太仓以来,已成为柔性钣金加工和工业激光领域的领航者。目前,通快在太仓拥有4个研发实验室和1个环境测试房。此次建设的苏州市通快(中国)机床/激光研究院是通快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效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增长,同时助力高端制造领域尖端技术的本土突破。
在科创的沃土中,一个优秀人才的加入往往能催生优质项目,进而培育出一家优质企业。江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的崛起,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2024年,该公司迎来了一个重要里程碑——钛合金航空发动机低压涡轮叶片正式进入大规模生产销售阶段。落户太仓4年来,华钛瑞翔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跨越式发展。公司不仅完成了人才自主培养和技术自主研发,还成功搭建了钛合金精铸生产线,实现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华钛瑞翔由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杨锐领衔筹建。在他的带领下,华钛瑞翔在全球首次实现了TiAl合金低压涡轮叶片的无余量精密铸造,为全球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2024年(第十六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暨第四届苏州科学家日活动中,江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的杨锐团队荣获太仓首个“姑苏重大创新团队”称号。
目前,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预计达77%。2024年,新增苏州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5家,苏州市创新联合体指导性项目4个。此外,我市还有3个项目入选国家HJ计划,44个项目入选姑苏领军人才计划,2人获评苏州市青年科学家。
为了挖掘和拓展更大的发展潜力,我市科技招商工作采取了精准有力的措施。我市聚焦构建“3+3”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与36氪、辰韬资本等知名咨询机构及头部创投机构的合作,共同举办了太仓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2024年脑科学与光子学大会等一系列技术交流活动,提升了“T-MAX”科创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招商引资方面,成功招引了双歌电子、麦格聚能等1617个科技及人才项目,同时引进了981名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此外,北航投资(太仓)未来产业空天创新中心顺利落户。
筑牢科技“硬支撑”
载体平台提质升级
一座座科创地标巍然矗立,一项项惠企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惠及企业,一家家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从蓬勃发展的创新平台,到潜力无限的科技创新;从澎湃涌动的创新活力,到硕果累累的创新成效,我市紧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出科创载体增量提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苏州华易航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年跻身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之列。2019年底,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引进了专长于航空发动机管路系统的华易航团队。在研究院主导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航小天”的精心孵化下,加上我市精心构建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创社区”全方位、全链条孵化体系的推动下,该企业“破壳而出”。2022年3月,公司搬入太仓航空产业园,产业化之路越走越稳。
在2024年10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低空经济(苏州)产业创新博览会上,我市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入选苏州市首批低空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我市发展航空产业的重要依托,该创新中心将充分利用西工大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学科优势、科研成果、人才储备及行业影响力,为我市低空经济产业的崛起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
与此同时,2024年5月底开园的太仓智汇谷·科技创新园作为我市单体规模最大、综合配套最优的标杆载体,也在低空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园内企业西测翱翔(太仓)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团队,汇聚了来自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与航空学院的8位教授及副教授,重点在太仓发展飞机抗鸟撞结构生产制造、专用测试设备制造及力学测试服务。今后,随着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转化公司落户太仓,西工大将深度融入本土产业链建设,助力太仓航天航空产业发展。
2024年,我市积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交融,加速融入大飞机产业链。同时,积极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低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擦亮“做航空,到太仓”的品牌形象。
我市还积极推动孵化载体建设加速提质。智汇谷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做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及数字经济产业的示范平台。其载体类型覆盖企业从初创到产业化全链条的使用需求。2024年,该园获评首批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园。目前,园区已落户项目51个。出台的《太仓市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从孵化效率、企业成长性、企业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五个维度为科创载体建设精准画像。中科领航(苏州)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孵化器、中科(苏州)智慧产研城科技企业孵化器、太仓星药港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苏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
此外,能量光子所获批省首批前沿技术研发计划项目,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竞争力。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城市生态创新平台顺利落户,对德创新合作取得新突破。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获批建设苏州市重点实验室。
厚植发展“新沃土”
科技创新持续赋能
2024年1月,苏州市发布“科创指数”。企业通过“科创指数贷”申请银行贷款,可享受优惠的贷款利率等金融服务。5月31日,“科创指数贷”纯线上金融创新产品面市。我市一家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是“科创指数”得分较高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科技局联动苏州银行太仓支行在走访企业时了解到,企业用款具有周期性特点,有随借随还的需求,即刻为企业匹配了“科创指数贷”,企业现场在线申请,并成功获批额度,实现“一键获贷”。
2024年3月,在“太仓市科技人才企业融资服务直通车”成效发布会暨科技人才项目融资路演活动中,苏州天顺风能设备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获得9.55亿元授信支票;太仓阳鸿石化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签署了总金额6.4亿元的合作签约,有效缓解了科技人才企业的融资难题。
我市充分运作好省级十佳科技企业融资路演服务中心太仓分中心,搭建“政银投企”四方产融对接合作平台,为我市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
2024年,我市通过拓展“科创指数”应用场景、谋划更多创新举措,推动企业从无形“知产”转变为有形“资产”,为企业营造更加优质的创新生态环境。“苏科贷”“娄城科创贷”等科技金融特色产品帮助217家企业获得授信超12.7亿元,科技金融赋能成效显著。
除了引入“金融活水”,还积极为企业争取荣誉和资质,以便能够享受各项优惠政策。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太仓)有限公司荣获“2024年度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称号。获得这一认定后,企业将享受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优惠。
2024年,我市还举办了南京四校联盟产学研合作对接会、“科技资源进园走企系列活动”之太仓生物医药专场等活动,加速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吸引高校院所前沿创新成果来太落地转化。
此外,我市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把科技创新力转化为产业硬实力。农业科技型企业安佑生物成功晋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百德医疗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2025年,为加速区域创新发展,我市聚焦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资源引育与科创环境优化三大核心,精准施策,力求构建协同创新产业集群,打造强劲载体平台,涵育活跃生态体系,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聚焦科技产业融合,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集群。
精准落实科技惠企政策,支持“链主”企业加快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靶向扶持企业成长,力争2025年新认定高企450家、获评省级以上独角兽企业10家。聚焦产业新赛道,精准开展科技招商,高标准举办T-MAX“科创太仓”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前瞻性布局空天开发、光子芯片与光器件等未来产业,做大区域创新发展增量,确保2025年落户科技招商项目超1000个,在重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具备独角兽培育潜力的企业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加快打造各类创新要素协同发力的产业集群。
■聚焦创新资源引育,打造动能强劲的载体平台。
抢抓全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机遇,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聚焦航空航天产业,全力争创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省地联动加强孵化器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鼓励孵化器坚持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运营模式,升级投融资体系、提升优质项目承载能力,争取在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加快推进智汇谷·科技创新园省级孵化器建设。深耕对德创新合作基础,推动太仓高新区(莱茵内卡)创新中心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推动优质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聚焦科创环境优化,涵育创新活跃的生态体系。
围绕产才融合工作导向,探索构建资本引才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创业大赛和人才计划贯通机制,积极开展高端人才专项寻访,链接国际化人才资源,持续扩容优质人才项目蓄水池。深化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发挥嘉昆太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联盟、长三角(嘉昆太)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盟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与知识产权运营、中试熟化、企业孵化、投融资等机构加强合作,集聚一批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资源,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智汇科创基金、娄城人才基金等国资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导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耐心扶持企业成长,激活企业创新引擎,加速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力争202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