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4年04月13日 星期六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糟”出江南味

  □宋祖荫

  沙溪,水乡古镇。但沙溪不是溪,是太仓的一个繁华集镇。

  糟油,江南味道。可糟油不是油,是佐餐的一种可口调料。

  糟,酒糟也,乃酿酒产生的渣滓 。糟油应用广泛,解腥除味,开胃提鲜,营养丰富,堪称“美食伴侣”。如糟油凤爪、糟油鱼片、糟油虾等。

  传统工匠手艺,非遗文化加持,“糟”出来的是苏式夏天的味道,一种杏花春雨般的江南味道。

  北魏杰出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有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就有关于糟肉的记载,以及糟油调料菜品的描写。清代文士袁枚《随园食单》云:“糟油出太仓,愈陈愈佳。”《太仓州志》记载:“色味佳胜,他邑所无。”如同太仓肉松名声在外,太仓糟油也同样出色,都是太仓一张耀眼的美食名片。太仓何以有糟油,正史有记载,野史有传说,相互印证,交相辉映。

  相传清代乾嘉年间,太仓商人李梧江开设酱铺,经营作坊,偶发奇想在米酒中加入辛香及佐料,封缸数月,便独家创制出一种新的调味食品——糟油。其液体清透,呈琥珀色,风味香鲜清醇、咸鲜回甘,且带着丝丝酒香,味道极佳。上个世纪初,糟油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超等大奖和金质奖章。

  太仓糟油,名声日增。走过工业化岁月,进入网络化时代,传统手工艺如何跟上时代步伐,传统糟油制作技艺如何传承?手艺人、工匠们也在苦苦求索。与时俱进,但是传统的宝贝不能丢,也不舍得丢。有人说,糟油之妙,在于它的底子。底子就是糟油脚,这乃糟油之精华。

  糟油,采用当地上等糯米,经蒸煮、发酵等工艺酿制而成,再加入各种珍稀食药材,陈年佳酿散发着浓浓的江南味。

  沙溪古镇,鱼米之乡。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传统糟油酿制提供丰腴的食料。

  沙溪老街上,原本有家酿造厂,生产酱油、糟油等系列当家产品,亦是江南古镇为数不多的酿造企业之一。上世纪末,企业转制,职工分流。原本负责组织生产的师傅自己创办酿造作坊,请教技术能手,凭借独家秘方,以传统糟油为主打,还开发相关产品,相继打出“老李庄”“沙溪老意诚”等老字号品牌。20余年来,经过搬迁,重建厂房,购买设备,扩大生产,提升工艺,如今企业风生水起,糟香十里。不久前,一部江南古镇联合申遗的纪录片,体现古镇家园厚重的悠悠吴风,有个详细记载糟油制作过程的镜头,让人过目难忘。这个聚焦百年老字号的场景,就是在这家企业拍摄的。

  有人问糟油为何香飘不过沪宁、沪杭一带?这位做了大半辈子糟油的老师傅说,这个问题其实不难,上海、苏州、无锡一带讲的都是吴方言,发音软软的、糯糯的,如和风细雨。菜肴食谱方面同样如此,几乎不吃麻辣,少吃葱蒜,讲究清淡,这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社会人口大转移、大流通,外地人口激增,也导致麻辣香味红遍市场,横扫餐桌。

  糟油需要市场,市场更需开拓。“高门深院锁深闺”,糟油市场虽小,一旦打开这扇窗户,外面的世界很宽广、很精彩。老师傅携妻子,夫唱妇随,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这家企业的女主人讲了一个糟油金花菜的故事。前几年,听说一江之隔的崇明大量种植金花菜,销量很大,于是她带着自家开发的糟油,与那里的食品加工企业对接、沟通、碰撞,开发多款糟油金花菜。这个做法很有启示,糟油市场有潜力,关键还是事在人为。

  产品要新,要迭代,不仅进入小超市、批发户、专卖店,还要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盯住老字号,打响糟油牌。这家企业依旧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一口糟油,一抹乡愁,既是一种美食调料,又是一番乡土滋味。

  糟油飘香,江南味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民生·热线
   第03版:周刊·小记者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与美同行
“糟”出江南味
占尽芳园第一春
春天
洗澡自由
征稿启事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糟”出江南味 2024-04-13 2 2024年04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