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志婷
过去一年,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紧紧围绕全市各项中心工作,坚持技术与业务双轮驱动,立足大数据与基层治理协同发展,持续推进“双网融合”,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这一年,联动指挥平台共受理各类群众诉求及网格事件166万件,处置率达99.39%,办件满意度达98%。
坚持业务导向
跃升网格服务管理水平
新闻点击:自从家住城厢镇南区社区新民村小区的王美珍成为社区微网格员后,这个平时不怕麻烦的人,“找起麻烦”来更起劲了。楼上漏水了、邻里闹矛盾了,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王美珍就能找到困扰居民的“烦心事”“麻烦事”。对于这些“麻烦”,王美珍总是第一时间介入解决。解决不了的,她就做好记录,及时上报给社区网格员。
多问、多听、多看,服务联系好群众,渐渐成了像王美珍一样的微网格员的习惯。而这一习惯的养成,源自我市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推进的“精网微格”工程,通过“微小化”划分网格、“精细化”统筹管理、“精准化”服务群众,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让居民幸福“满格”。
工作纵深:过去一年,市综合指挥中心坚持业务导向,不断创新方式、延伸触角,探索推进社会治理新模式,着力提升网格服务管理能力水平。
扎实推进“精网微格”。全市划分基层治理微网格7249个,按照“一格一员”标准配备“海棠先锋”微网格联络员,明确职能、建立制度,推进“精网微格”信息化支撑模块建设,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基层治理“有队伍、有机制、有平台、有绩效”,提高网格、微网格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
协同推进“双网融合”。在全市社会治理“一张网”的前提下,依托综治网格,科学调整划分现有社区警务网格,全面建成“双网”服务管理体系,扎实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整合双方信息采集要求,建设联动娄城人房信息采集模块,实现信息时时汇聚、共采共享。
助力“九小场所”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充分发挥网格化联动机制基础支撑作用,助力“九小场所”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实战化。截至2023年底,共排查上报各类“九小场所”消防安全隐患近3.3万条,其中网格员现场督促整改0.47万余条,流转部门处置2.8万余条。
畅通诉求渠道
提升热线为民服务水平
新闻点击:日前,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接群众报警称,在沙溪镇某小区道路上突然出现很多污水,居民上班出行很不方便,也存在交通安全隐患。接到报警后,110报警服务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实时联动。12345热线将指令下发至社区及市政部门,110报警服务台则指令辖区派出所警力查看情况并维持秩序。经过查看,污水倒灌是因垃圾杂物淤积堵塞污水管道流通口,通过对管道清掏、抽吸,当天上午就疏通了管道,消除了安全隐患。
群众诉求能够如此快速处置,离不开12345热线与110报警平台的高效对接联动。过去一年,双方平台互转电话8000余个,工单警单互派2000余件,均得到及时处办。通过平台融合互通,有效畅通110报警台紧急类警情服务通道,提升12345热线听民声、解民忧服务效能,达到“1+1>2”的协同治理成效。
工作纵深:过去一年,市综合指挥中心坚持为民导向,畅通诉求渠道,多措并举提升12345热线为民服务水平,持续擦亮为民服务窗口。
落实12345热线与110平台高效对接。印发相关实施方案,设立对接联动专席和话务绿色通道,专人专岗24小时负责。制定对接联动流程图,开发完善“再处置”功能,进一步强化“闭环处置”能力。明确考评方式,每季度进行考核通报。
开发专家库系统,助力企业服务工作。依托市综合指挥平台,开发企业服务专家库上报维护功能模块。明确工作要求及维护流程,安排专人提供在线指导解答。加强坐席员业务流程培训,提高涉企诉求在线解答能力。
优化平台服务流程,提高热线服务水平。为提升群众服务体验,取消语音导航分流模式,群众来电可“一键直达”人工坐席。优化完善“知识库”系统,提高热线坐席员在线解答率。实行自有+外包协同运作的热线运行管理模式,进一步拓展12345热线的服务能力。热线呼入接通率从84%提升至93.6%。
高位协调研判
提高部门办件处置成效
新闻点击:日前,双凤镇网格员巡查至景秀江南小区时,发现一处车库正在向下深挖。网格员立即上前叫停工人,经过初步测量,车库地面已下挖60厘米,车库内部明显低于外部道路。
网格员在向房主详细说明私自挖掘底楼地面的危害后,当场上报案件。双凤镇集成指挥中心第一时间联系镇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前往处置,责令现场工人立即恢复已挖地面,并出具停工通知书。网格员也将该处加入重点巡查点位。
问题得以快速处置,得益于太仓网格化社会治理高位协调、高效推进的工作格局。
工作纵深:过去一年,市综合指挥中心充分发挥高位协调优势,有效化解群众身边的“疑难杂症”,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狠抓效能,提升办件处置成效。高度重视上级交办工作,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强化监督考核,严把审核回访关口,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获评“人民网网上群众工作民心汇聚单位(县级)”。
夯实基础,提升平台实战能力。开发部署“热线百科”引用功能,提高坐席员在线解答能力。开发上线12345热线平台十类群众来源高发问题的预制化主题工单模板,提升研判分析工作效率。完善公众诉求受理派遣、协调处置、审核回访等环节的标准规范,全面提升平台案件处办成效。
加强宣传,发挥媒体监督作用。与市融媒体中心开展深入合作,开设民生专栏,共同关注推进民生热点问题的化解,有效提升部门处办效率和服务水平。
完善机制,强化研判分析能力。制定协调研判工作流程,上线智能预警辅助模块,进一步提升研判预警时效性。针对地下室开挖、侵占公共空间等涉及民生的疑难问题,会同纪检、司法及相关部门开展协调会商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和联动平台处置流程。一年来,共召开协调会7次,解决13类疑难问题。
夯实数字底座
全方位推进大数据工作
新闻点击:2023年12月,2023数字政府评估大会暨第二十二届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太仓市政务资源自助超市入选“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数字政府优秀创新案例五十佳。
太仓市政务资源自助超市依托“数据底座、指标管理、超市服务”“标准规范、制度规则、安全防护”的“三横三纵”架构体系,实现“五个一”的政务资源标准服务,包括“一本账管理”“一站式浏览”“一揽子申请”“一体化服务”“一套闭环管理流程”。自助超市的建设有效助力资源服务模式的创新和优化,创新打造政务资源服务组件超市,统筹建设通用组件,沉淀业务组件,为部门业务应用提供即开即用的服务,实现组件资源的自助化。目前,自助超市已上线数据资源55835项、地理信息资源60项、组件应用57个、视频资源62112路、政务事项15589项、算法仓资源60个、法人标签314项。
工作纵深:过去一年,市综合指挥中心全面夯实数字底座,加速大数据运用,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支撑、技术赋能和平台服务。
夯实“一网通用”数字底座。全面覆盖政务云、网、端,实现云资源统一纳管、政务网纵横通达。全面完善基础平台建设,“区块链”“一码通”“GIS底图”“物联感知”等构建起我市数字政府基础能力,为更深层次推进城市数字化发展奠定基础。
做强数字政府“能力中枢”。上线政务资源自助超市,打造全市政务资源一站式发布平台。建设应用开放市场,提高政务服务资源一体化、规范化、集约化利用水平。建设“数字太仓驾驶舱”,聚焦城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打造“1335N”建设框架,完善各类城运功能事项及大屏数据看板。
完善数字政府保障能力。推进数字政府标准化体系和制度建设,我市“数字法人标签建设指南”入选江苏省数字政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3年39项重点标准规范责任清单。上线电子政务项目全要素管理平台,提升项目全要素全周期管理能力。完善首席数据官运行机制。
整合政务资源
突出共建共享设计思路
新闻点击:2023年9月11日晚,省太高夜间通学专线正式开通,以点对点接送的方式,实现学生夜间从校门到家门的“一站式”公交出行。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障学生出行安全,专线公交车均配备了掌静脉识别系统,学生上下车时只需要扫描手掌,家长就可在“太融e”App上收到相关信息,实时掌握孩子的行程情况。
作为我市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太融e”App的功能定位为太仓市人民政府打造的以自然人为对象的城市服务总入口,是太仓市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民生工程。除了可以服务交通出行外,“太融e”App还上线政务办事、数币应用、医疗健康、城事生活、文体旅游、学习教育等服务模块,为市民提供指尖上的“一站式”便民服务。2023年,我市“太融e”太仓市城市服务总入口入选苏州市数字政府优秀案例、智慧江苏重点工程项目、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运营优秀案例。
工作纵深:过去一年,市综合指挥中心积极整合各类政务资源,突出共建共享设计思路,通过数据应用、平台建设、载体建设,做优数字服务。
打造“太融e” “太政通”便民、优政数字服务品牌。加快“太融e”城市服务场景的聚合创新应用,打造管用、爱用、受用的城市应用门户,重点围绕数字货币的消费场景、一码通城市生活服务场景、多维出行服务场景,积极拓展应用渠道。以政务应用门户升级为契机,逐步实现“太政通”全市政务统一入口,应用聚合认证,各应用集成开放、功能融合、数据共享。
推进市民卡、第三代社保卡双卡合并,构建“一卡通”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坚持数据开放应用、安全管理并重,我市重点开放交通出行、卫生健康、教育文旅、民生服务等领域561个数据目录,开放数量在苏州领先。我市“苏州市城市感知与智能计算实验室”和“产教一体、科创融合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实验室”两个项目入选首批苏州大数据创新应用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