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立
召开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组织开展专题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活动35次,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35项,作出决议决定11项;组织引导代表走访企业600多家;创新开设“人大代表讲坛”,举办讲坛活动31场;建立立法信息采集点36个,收集立法意见建议百余条,被直接采纳15条;建成“家站点”代表活动阵地93个,947名五级人大代表和街道议政代表进“家”全覆盖……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履职为民、服务发展中心、激发代表活力、强化机关建设,走过了守正创新、接续奋进的2023年,不断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各项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组会议、主任会议的“第一议题”,始终用新思想新要求统揽、谋划和推进人大各项工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重要指示,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强劲动力。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聚焦对德合作、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切实发挥人大监督推动、决定决议作用。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
深入推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坚持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大兴调查研究相结合,与落实“四敢”要求相结合。加强对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支持和指导,积极配合上级人大立法调研论证、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让来自人民的“金点子”成为立法为民的“金钥匙”。进一步探索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工作机制,创新开展市人大代表小组挂钩监督市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建设,探索整合代表工作“家站点”、立法联系点、治理网格点、便民服务点等载体,拓展履职平台功能,打造“联络站+”模式。
服务发展强化依法监督
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始终紧扣全市改革发展大局,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升监督实效,以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积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持续关注全市经济运行情况,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举措等要求,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开展全市科创载体优化提升等专题视察,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重点视察港区、高新区发展情况和娄江新城建设情况,放大太仓高质量发展优势。重点督办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议案,跟踪视察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议案实施情况,助推城市品质提升。聚焦教育、医疗、就业等群众关切,听取和审议相关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保障代表更好履职
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代表工作相关制度机制,持续拓展代表作用发挥的方法路径,全力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更好依法履职。
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代表素质能力为主题,对各级人大代表开展分层级、全覆盖集中培训。常态化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与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履职活动。进一步明确“四联系”工作要求,促进代表网格化履职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加强代表专业小组建设,新设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小组。所有代表建议均在规定时限内办结,总体满意率达100%。开展代表统一接待选民活动2次,收集选民意见689条。
加强“四个机关”建设
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强化基层基础,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加快推进“四个机关”建设。
成立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健全机关党的建设各项制度机制,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做实调查研究,形成20余篇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探索实践、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太仓特色的开发区人大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主动融入省、苏州市人大工作“一盘棋”,加强上下联动,提升工作效能。深入开展基层人大“一镇一品”建设,引导各镇(街道)人大培育工作特色,形成一批人大工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