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志婷
在刚过去的国际志愿者日当天,广大志愿者们齐聚市民公园“摆摊设点”,提供贴心志愿服务。其中,一个写着“有光有爱有面包”的摊位前,顾客络绎不绝。
这个摊位的摊主均来自中德融创工场,其中5位是心智障碍人士。“大家快来这里买面包”“每个5元”“谢谢你”……今年20岁的李融负责将市民选购的面包装袋打包。每次将袋子递给市民后,她都会双手合十,微笑着向市民表示感谢。
李融自幼生活在辽宁葫芦岛。3年前,她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我市中德融创工场,开始通过工作和劳动创造自己的价值。
中德融创工场于2015年成立,是德国企业在华建立的首家残障人士公益工厂。目前,中德融创工场共有40余名心智障碍员工。在这里,这群特殊的员工不是做简单的手工活,而是给舍弗勒、卓能电子、益技欧、亿迈齿轮、博泽等当地企业提供汽车和电器行业零配件的加工服务。
“在中德融创工场,李融每一天都在进步,变得更加细腻,更加愿意表达自己,也明显自信很多。”对于孩子的变化,李融的母亲十分欣喜。
中德融创工场总经理贾影说,近年加入工场的新伙伴很多都和李融差不多大。“我希望他们能够走出工场这一封闭的空间,被更多的人‘看见’和接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抱更广阔的世界。”今年,工场启动了“有光有爱有面包”项目,与百卡弗烘焙工厂合作,开辟了爱心面包配送业务,组织员工走进社区、企业配送和销售面包,跟大家面对面交流,展示自己的能力。
“项目推出之后,太仓市供电公司等企业与我们展开深度合作,每月都会举办爱心日活动,邀请我们的小伙伴去他们公司开展爱心义卖,共同为残障伙伴创造一个展示自我、展现价值的平台。”贾影说。
而以一个个面包为链接,点滴的变化也在不断发酵。贾影观察到,随着“有光有爱有面包”项目的开展,工场的小伙伴们从一开始的拘谨羞涩,到现在可以大方开朗地完成售卖工作,他们的社交能力、自我认同感都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市民在与心智障碍人士的接触过程中,也展现出了更多的包容与关爱。“很多人在二次购买时,会主动和我们的小伙伴聊天,这对于促进残障群体社会融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贾影说。
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目前,贾影还在筹备“有光有爱有面包”项目的实体门店,希望通过门店的开设,为更多残障小伙伴敲开走向社会的大门,送去更多光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