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开一段尘封的岁月

  

  

  

  □宋祖荫

  

  一段忘却的往事,一段尘封的岁月。

  近日,太仓市档案馆将长期封存于库的民国时期老报刊整理、选辑,编撰出版《太仓老报刊辑存(馆藏民国报刊)》一书,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使用。这无疑给史料查询、史实考证等带来福音。

  地处长江口南岸的太仓,自20世纪初以来,受到先进思潮和海派文化影响,商贸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民众的思想和文化也较为活跃。随着第一条民营省际公路沪太路的开通、沪太汽车公司的运营,太仓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走出了一批日后引世人瞩目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及各路杰出英才。

  这一时期,作为文化载体的地方报刊也纷纷创办发行,一度影响广泛。据文史资料记载,太仓最早的报刊创办于1911年,之后三十多年间前后有20余种报刊印行于世。崇文尚教、礼尚往来的太仓,有着传统文化脉络的传承,也有着时下报刊传播的情结。尤其是在民国时期报刊领域,不得不提及一个人,他是蜚声中国新闻界的著名报人,也是二三十年代文化界的名人。那是上世纪初,太仓籍著名报人俞颂华在沪上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宣传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曾全文转载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重要政论《民众的大联合》。他亦是赴苏俄采访的第一批中国记者,一生尽瘁报业,“以新闻事业为唯一终身职志”,黄炎培先生称赞他为“新闻界之释迦牟尼”。

  老报刊,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学术价值,其中不乏珍贵的文档史料。民国报刊是民国文献的一部分,指的是民国时期 (1912~1949 年) 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或不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或手抄出版物,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源。民国报刊是珍贵的历史档案和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许多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历史真相在其中都有真实记录,弥足珍贵。迄今为止,太仓档案馆收藏太仓历年老报刊10余种,70册报纸合订本,计3000余份。

  《太仓老报刊辑存(馆藏民国报刊)》辑录展示了太仓20世纪三四十年代,涉及馆藏《太仓公报》《太仓明报》《太仓新报》《平民日报》《娄江日报》《太仓日报》《新太仓》《太报》《民声》《太嘉宝日报》等相关报刊中有关太仓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内容。该书的编写体例为“辑存”,即将历年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稿加以筛选,分门别类进行编选。全书分为“时政要闻”“本邑新闻”“社会新闻”“文教简讯”“评论启事”“副刊艺文”“广告商情”和“文史掌故”八个栏目,共计260余条,兼顾了新闻的报道面、各类问题以及社会、文教和经济各个层面。每件文稿均注明报刊出处、发表时间和版别,便于阅读、翻检、检索。参与编辑工作的市档案馆征编科洪建龙说,在洋洋3000余份老报刊中逐一甄别、遴选、取舍,有的还要加注标点,其间凝聚了档案人开发利用的莫大心血。

  以“时政要闻”为例,“邑人吴健雄博士为旅美原子能专家”“邑人钱旭沧领导上海篮球明星队于十月中旬远征美国”“为国争光 邑人朱汝瑾博士获纽约研究奖金”等,印证了地方报刊选稿的犀利眼光。“江南大血案近讯”等事件多条相关跟踪报道,回应了当时社会民众之关切。“本邑新闻”中不少稿件至今仍具有教育警示和借鉴意义,如“邑绅唐蔚芝先生重宴鹿鸣预志”“唐蔚芝提倡节俭回里时屏绝酬应”,以及“唐蔚芝先生读文灌音片 邑民教馆订定传播时间”等,分别道出了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节俭举动,唐调的创制及由来,至今对弘扬廉洁风尚和非遗传承具有借鉴意义。“本县土产(肉松、棉花、糟油)准备送省展览”“县政府修理万年桥”“城区民教馆发起第一届集团结婚”“沪太汽车公司各线恢复通车”等,对太仓地方发展、民生、风俗等报道非常接地气。“社会新闻”中“万人空巷看巨‘鼋’夫子庙骤然热闹”等,对当时的夫子庙泮水池新闻如实报道。“文史掌故”中“学山园废址(譫)”“弇山考(慕陵)”“太仓十二古迹记(唐文治)”“重修隆福寺碑记(唐文治)”等副刊文稿,都具有较高的园林美学和文史价值。

  《太仓老报刊辑存(馆藏民国报刊)》的出版,将为进一步开展太仓乃至民国历史研究提供新的重要线索和史料依据。往事烟云,旧事新读,一沓沓泛黄的老报刊背后,记录下太仓悠悠岁月的沧桑与嬗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民生·热线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爸爸与远方
打开一段尘封的岁月
秋晨
清秋,绽放一树静美
寒露
小城敦化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打开一段尘封的岁月 2023-10-13 2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