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俊
自古富庶的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五年来,沪苏浙皖同气连枝,在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考场上挥洒笔墨,大美画卷次第开。
宏大叙事离不开生动注脚。
太仓人深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摆在面前的最大发展机遇。五年间,全市上下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提速融入长三角、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以守正创新的底层实践完美呼应了顶层设计。
成就“实力太仓”
产业协同
世界级的城市群,往往有世界级的产业集群。长三角的生物医药产业、汽车产业以及大飞机、大盾构等高端装备产业,从全球来看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产业正是太仓“3+3”产业创新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在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协同的浪潮下,太仓持续加强与上海张江、临港等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协作,积极参与上海大飞机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了这两大产业的快速崛起。
目前,太仓已集聚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年营收近300亿元,“太仓药谷”声名鹊起;全市已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超100家,去年产值达120亿元,“做航空到太仓”强音回响。
太仓还是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重要集聚地,深度参与了上海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一辆整车近七成零部件都能在这里找到供应商。
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在影响力、带动力上,无出其右。整体看,太仓紧邻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为两地产业链分工协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借力沪上“东风”,太仓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均已突破千亿元。
产业旺则实力强。2018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GDP占全国比重始终保持在24%,以全国1/26的国土面积、1/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4的经济总量。而太仓2018年GDP为1330.72亿元,2022年增长至1653.57亿元。
在各类榜单上,太仓是“前十”的常客。2022年,位列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第六位、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第二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二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第二位、中国县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五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七位。
彰显“开放太仓”
大门常开
每天早上7点,李宇准时出门,自驾到舍弗勒太仓工厂,而后乘坐班车到舍弗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上班;下班后返太,晚上7点到家。“像我这样每天在太仓和上海之间来回的同事,估计超过百人。”他说。
舍弗勒1995年落户太仓,累计在太投资超110亿元,年产值突破200亿元,为江苏最大德企。二十八载深耕太仓,舍弗勒见证了一座开放之城,融通内外、活力无限。
融入上海、以港强市、对德合作,是太仓对外开放之基,即便放眼“强手如林”的长三角,也让太仓呈现出了鲜明的发展特色。
沪太一河之隔,五年间,除了产业协同,两地之间的创新协作、交通互联、环境共治、民生共享等方面,也都提速加码,同城化趋势显著。特别是202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中,11次提及太仓;太仓也明确提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这是太仓深度融入上海的又一重要标志。
太仓依港而立、因港而兴,雄踞万里长江第一港。随着沪太同港化的推进,2022年上海港、太仓港联动运输量达150万标箱。太仓港也在强化与省内港口、安徽港口、宁波舟山港、浙江安吉港的合作,努力成为服务长三角、承接国内、连通国际的重要枢纽。
作为蜚声中外的“德企之乡”,太仓近五年对德企的“磁吸力”有增无减。借助上海国际化窗口,太仓与德国驻沪机构联系紧密,持续提升对德合作能级,全市已集聚德企超490家,其中“隐形冠军”企业达60多家,为中德的大国合作提供了“小城故事”。
如今,太仓正全力打造融入上海桥头堡、以港强市枢纽城、对德合作示范区,以拼出“太仓速度”的决心和气魄,更加有力地服务和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赋能“科创太仓”
同圈共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战场是科创和产业,国家赋予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使命。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2》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较2011年增长了近1.5倍,年均增速达9.47%,尤其是成果共用、资源共享和创新合作3项指标增长最显著。
科创,何以渐渐从一域“单打独斗”,转向多地“抱团作战”?已建设5年的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或许可以让我们管中窥豹。
自2018年5月起,苏州市和嘉定区围绕“规划同圈、科创同圈、产业同圈、交通同圈、生态同圈、民生同圈”,开始共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此后,嘉昆太三地以核心圈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
比如,太仓是第一批响应长三角“双创券”政策的联动地区,中小微企业及创业团队可以用政府免费发放的“双创券”购买科研机构创新服务。再比如,嘉定举办了五届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太仓年年参与,有力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合作。
五年来,核心圈助推嘉昆太在综合实力攀高、创新转型等方面均交出高分答卷。2022年,三地GDP总量超9400亿元,较2018年增长25.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9100亿元;三地高新技术企业数超6200家,较2018年翻番有余。
不止于核心圈,太仓还积极承接沪上创新资源,建立大院名校创新联盟,邀请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上海院所加入。“十三五”期末,太仓约有70%的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因子的凝聚和澎湃,让太仓在今年5月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提升“活力太仓”
要素集聚
流动,是发展的动力,繁荣的密码。从卫星视角俯瞰,会看到一个“流动的长三角”:高铁飞驰、大道如网、港口繁忙,疏导着人流、车流、物流、船流。这只是明面上的发展要素,看不到的,还有资金流、智力流、土地流、信息流等。
时代发展的洪流,在太仓展现出别样的风采。
交通互联,将长三角时空距离无限拉近。太仓岳鹿路对接嘉定城北路,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打通的首个省际断头路项目;沪苏通铁路一期开通运营,结束太仓“地无寸铁”历史。沪宁沿江高速铁路、沪苏通铁路二期、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海太长江隧道、10个昆太交通协同发展项目等均在稳步推进之中,太仓在长三角区域的交通枢纽地位愈发凸显。
资本,喜欢流向肥沃的产业田地。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太仓2022年实际使用外资5.98亿美元,高出2018年1亿余美元。2020年成立的太仓市产业引导基金十分活跃,总规模50.05亿元;投资合作子基金8支,总规模134亿元,所投企业近100家,投资总额超55亿元。
人往高处走。“小地方留不住人才”是许多县城的无奈,但太仓呈现相反的局面。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颇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优良的人才生态,这里成了“人才强磁场”,人才资源总量已达23.24万人、高层次人才达2.66万人。2022年立项的太仓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中,沪上人才项目占比近40%。
大地岿然不动,但土地要素会流动。太仓于2020年启动了国土空间全域整治,对低效、高污染企业和零散闲置建设用地进行治理。三四年间,这项工作不仅为太仓新增耕地近万亩,还为太仓“腾笼换鸟”、更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提供了充足空间。
添彩“幸福太仓”
民生优先
娄江新城,太仓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高地。日前,位于娄江新城的瑞金医院太仓分院封顶。医院启用后,不仅可以让太仓人“足不出市”即能享受到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还将辐射长三角,造福更多人。
“一体化”为太仓市民带来的福祉还有更多。太仓于2020年在长三角率先开通异地就医自主转诊直接划卡结算服务,实现医保卡参保地、就医地“两地通用”,极大方便了市民去上海看病。通过与上海九院、十院等开展跨区域医联体协作,太仓协作医院的行政管理、学科建设、诊疗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太仓医疗服务能级的提升,要归功于行政壁垒的“破壁”。以往,不同地域之间的行政壁垒,是“一体化”的阻碍;随着一个个壁垒被逐步击碎,对广大市民来说,“一体化”就变得更加可观可感了。
盛夏时节,新浏河两岸绿树繁花,风景如画。缘于太仓和嘉定打破边界、携手治水,新浏河的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这背后,是太仓不断强化与上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共治,构建了一系列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环境应急等机制。
办理政务服务业务是很多市民都会遇到的事情。早在2019年,太仓就启用了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实现纳入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首批试点事项“异地收件”“线下就近办理”。2021年,太仓与上海宝山、无锡锡山等地签署合作协议,率先打通长三角区域“跨省即办”通道。这些举措为企业和市民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总体而言,从打造嘉昆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先行示范区,到常态化开展治安卡口共建、交界区域巡防联控,五年来,太仓与周边城市立足公共服务需求,聚焦职业教育、社会治理、文体、养老等,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优势互补,在“一体化”中有力实现了民生互惠。
千帆一道带风轻,奋楫逐浪天地宽。着眼未来,太仓将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加快融入苏州市域一体化、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对标对接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娄江新城建设等维度出发,更好地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部署,为长三角一体化壮美画卷点缀更多“太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