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头
浙江青田地处山区,还有一条穿境而过的瓯江,游山玩水当然很好,但我觉得最值得一说的还是这个县城本身。
青田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很早以前,青田人就顺着瓯江向东走,走向大海,去往世界。四十年前,我在读邹韬奋的《萍踪寄语》时,对邹先生在法国巴黎遇到青田人的故事印象很深,也就在那时,我知道了浙江有个地方叫青田,那里出很有名的青田石和满世界跑的生意人。
青田人口约55万,但国外还活跃着近40万青田人。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海外关系,大多数是在欧洲,所以青田就有了“离欧洲最近的县城”之称。
走在青田的街上,真的有置身欧洲的感觉。整条街的万国旗,拉着酒桶的马车雕塑,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密密匝匝百十家咖啡馆酒吧。就着一片片薄薄的萨拉米(意大利腌制肉肠)品红酒,已是这里人的家常便饭。还有几条街是专卖进口商品的,从家电摩托车到穿戴类电子产品,应有尽有。食品饮料更多,红酒从10元到万元一瓶的都有。
我只逛了小半个进口商品城,就识相地退了出去,面对琳琅满目的洋货,我不仅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更觉得钱包太瘪。但想想又心有不甘,便钻进一家店,看到有日本酱油和牙膏牙刷,价格也与中档国货相当,便毫不犹豫地花掉了400多元。当拎着两个又沉又大的马夹袋上车时,我本来还以为能装一下阔,可一看同行者那五彩缤纷的大包小包,便悄悄将马夹袋塞上行李架,默默坐好,又忍不住哑然失笑。我们是纯玩团呀,怎么成了海淘团了,而且还是我们自己强烈要求导游带我们来的。
瓯江青田段有五座大桥,要数唯一的人行桥最特别。景云大桥的大名是我反复查考才知道的,连当地人都只称它的小名“网红桥”。两个晚上我都看到有许多人在桥上直播,有在固定点上架着摄录设备给粉丝唱歌跳舞的,也有简单地举着手机来回走动的。两头的桥头堡四四方方,颇有点欧洲小城堡的味道,单立面又有点像凯旋门。米黄色的桥身打着五彩缤纷的灯光,波光粼粼的瓯江水面如梦似幻。我也忍不住在桥上拍了几张照发朋友圈,还真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在欧洲。
我认为青田最值得一说的不仅仅是它的洋气。青田街头有豪车,还有“小面的”,这种“小面的”是纯电动敞篷式的,也叫“微巴”,不仅招手即停,还能通过微信小程序一键叫车,5元就能坐。早晨,在几个居民小区门口,我还看到有摆摊卖肉、卖早点的小贩和卖菜、卖杨梅的农民,他们都悠然自得地做着生意,让我这个外乡人也倍感这座小城的多元、包容和务实、温暖。
晚上9点半,我从景云桥上下来,看到图书馆的“城市书房”还亮着灯,但大门已关,门口写着晚上9点闭馆。但我隔着窗看到里边还有人,便推开旁边的小门走进去,几张书桌前还静静地坐着几位看书的人。我问工作人员:“能拍几张照吗?”工作人员凑近我轻声说:“可以,但别打扰到他们。”这又让我心头一热。
每到一地,我喜欢独自外出,边逛边观察,这也是从事几十年新闻工作养成的习惯。在青田,我发现一个强烈的反差,那就是这里行政机构的“寒酸”。这里没有集中办公的行政区,随便哪个街角都可能挂着某某局牌子,牌子也是二三十年前的白底黑字或红字的木牌,机关大门(其实根本没有大门,只有普通的一开间门面)在一派欧陆风的建筑群中显得有些落伍逼仄。身处繁华地段的县委县政府大院,那大门一看就是五六十年代的,里边的房子低矮而陈旧,难以想象,这个院子所领导的县是中国金融十强县、外汇第一县、人均存款第一县,还拥有侨乡和“小欧洲”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