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要闻·综合
上一期3   4下一期  
市领导调研文旅产业发展~~~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人们走进历史文化档案陈列馆,回顾抗美援朝太仓故事~~~
点亮群众幸福之光~~~
高温送清凉 关怀暖人心~~~
~~~
~~~
~~~
~~~
返回太仓日报
2023年07月27日 星期四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人们走进历史文化档案陈列馆,回顾抗美援朝太仓故事
70年前的记忆永不磨灭

  

  

  

  

  □本报记者  阚亚方  沈雯  实习生  陈思琪

  

  这几天,“七彩夏日”爱心暑托班的小朋友们陆续走进太仓市历史文化档案陈列馆,了解抗美援朝太仓故事。丰富的陈列资料,一下子将孩子们带入那段峥嵘的烽火岁月。

  70年前的今天,即1953年7月27日,中朝代表团与所谓“联合国军”代表团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市档案馆研究人员介绍,抗美援朝期间,太仓儿女踊跃参军,从那时开始,抗美援朝精神在太仓连绵不息。

  

  有太多关于太仓的感人故事

  抗美援朝战争中

  

  

  

  

  “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策,太仓全县先后两批参军人数达到3021人。”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洪建龙为爱心暑托班的小朋友讲解历史。他动情地说,在抗美援朝报名参军期间,出现了许多动人事迹,父母送儿子出征的,妻子送丈夫出征的,祖父母送孙子参军的,“全县还有736名妇女报名参军,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壮志凌云。”

  回望历史,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了太多关于太仓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太仓花木兰”永远留在异国他乡

  王维洁,太仓新塘人,被称为“太仓花木兰”。1950年,志愿军20军团到太仓新塘招兵,就读于黄渡师范一年级的王维洁在当年3月被录取,成为志愿军20军89师267团政工组的新兵。

  “267团政工组有30多人,17岁的王维洁是仅有的3个女兵中的一员。虽然年龄最小、个子最矮,但王维洁嗓门最亮,战士们称她‘小百灵’。”洪建龙介绍,王维洁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但面对美军铺天盖地的轰炸,她毫不畏惧,还用自制的铁皮喇叭边跑边唱《白毛女》《刘胡兰》,为战士们加油鼓劲,并负责安置伤员。

  恶劣天气中,志愿军20军团与美军在长津湖打了一个多月,王维洁就在炮火中跑了一个多月,她把棉被让给伤员,冷了就用雪往手上搓,脸、手、脚都被冻烂了。1950年12月,志愿军取得了长津湖战役的胜利,17岁的王维洁因为表现英勇被记三等功。

  1951年3月,王维洁被分配到20军60师。3月底,部队喊出“打过三八线”的口号,北汉江、昭阳江的江水刺骨,师长劝王维洁不要过江,但她坚持参加战斗。“那天,男同志脱了衣服顶在头上过江,王维洁只能穿着薄棉袄过江,衣服湿透了没有干衣服可换,但她从不说冷。”洪建龙说,当年5月19日,王维洁发烧了,但她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坚持不坐担架,第二天就陷入了昏迷。“部队没有帐篷,也没有药物,卫生员只能用美军的铁帽子烧热水喂给她,战友们白天轮流抬着王维洁撤退,晚上只能把她放在树下面盖上被子。5月25日下午3时,刚满18岁的王维洁去世了。”

  部队无法将王维洁的遗体带回祖国,战士们只好把遗体抬到山沟里,盖上一块白布就地安葬。担心被敌军发现,大家还找来了枯树枝和树叶盖在安葬处做掩护。战争结束后,几位老战友想去寻找安葬王维洁的地方,看着地图却无法知道究竟是哪座山。这么多年过去了,王维洁至今仍埋葬在韩国麟蹄郡的一座山上。

  将政治工作做到上甘岭最前线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惨烈一仗,也被后人称为“国魂之战”。1919年出生在城厢镇的钱抵千,于1938年参加革命。几十年后,他在同女儿钱晓霞谈到抗美援朝这段经历时,不无自豪地说:“在同级别的同事中,亲自到过上甘岭前沿坑道的,只有我一个。”

  抗美援朝战争中,钱抵千担任志愿军报社社长、志愿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昆明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解放军报社代社长、国防大学副校长,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在市档案馆,珍藏着钱抵千的不少珍贵档案,不仅有他在抗美援朝期间留下的照片,还有他当时为作战写的手稿。

  在上甘岭战役开始时,钱抵千正在志愿军3兵团举办的“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学习班学习。随着上甘岭战役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钱抵千奉命提前返回参与战时政治工作,并协同新华社组织新闻报道。钱晓霞在《我父亲在上甘岭前线的日子》一文中写道:“在1952年七八月的一天,我父亲钱抵千受军部首长委派检查前沿坑道作业状况,同时也肩负着部队政治宣传工作者使命,带领几名军政治部工作人员到了15军45师135团在上甘岭的前沿坑道。在前线战士的引领下,我父亲和军政治部工作人员一会儿匍匐,一会翻滚跳跃,沿着弹坑连接成的隐蔽通道前行,最终有惊无险地安全到达前沿。”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15军打出了我军军威。1958年,钱抵千随志愿军司令部回国后,在当时兴起的学习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热潮中,又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例,特别是上甘岭战役中的战例,写下了论文《铁老虎还是纸老虎》。

  信念支撑他度过400多个日日夜夜

  蔡国基也是太仓抗美援朝战士中的一员。记者见到蔡国基老人时,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丝毫看不出已经90多岁高龄。说到抗美援朝,他一下子打开了记忆之匣。

  蔡国基回忆,太仓解放后没几天,有个“失踪”多年的大师兄从苏北回来看他。原来所谓的“失踪”,其实是他跨过长江去参加了新四军,他的来访也是为了动员大家像他那样,跟上形势,参加革命。“1951年3月,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我积极报名参军,并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第一个上台表态。我当时只有两个态度,一是要去打败帝国主义、二是要保家卫国。”蔡国基说,这两个信念支撑着他在朝鲜度过了400多个日日夜夜。

  当时,蔡国基被安排在志愿军46军136师的野战手术队,经过一段时间急救知识培训后,他奔赴战场一线。“队里一共13个人,当时我18岁,是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兵,战友们都叫我‘小鬼’。我在战地外科的任务是给医疗器械消毒和监护重症伤员。”蔡国基回忆,在那样的战争环境下,每天直面战场和死亡,根本不会去考虑生死的问题。“第一次进手术室时,前线送下来一个伤员需要截肢。作为手术助手的我大脑一片空白,一头栽倒在地上。”在之后的一次次手术过程中,蔡国基守护战友们的生命健康,也为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衣着单薄,每天只吃两顿饭,行军途中炮弹呼啸着从天而降……蔡国基表示,抗美援朝的那段时光是艰苦且值得铭记的。

  

  把抗美援朝精神根植娄东大地

  整理史料讲好故事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大多年事已高。近年来,市档案馆开展太仓籍抗美援朝老战士口述档案抢救性征集工作,充实馆藏资源,踏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

  “我们进行现场采访,记录老战士们关于那个英雄时代的记忆,并征集相关抗美援朝实物档案。”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档案馆组织人员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征集抗美援朝老兵相关物件,如立功证书、立功喜报、纪念章、实物、影像照片等,并开展口述档案的征集,上门让亲历者讲述这段历史,形成口述档案永久保存下来。

  不仅如此,市档案馆还将一些抗美援朝老战士的英雄事迹做成PPT,深入机关、学校、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进行宣讲,让更多人能够了解这段红色历史。比如,洪建龙经常深入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地讲述这段历史。“太仓花木兰”这样的故事,洪建龙不知道讲了多少次,但每每讲起,他都会被感动。

  在刚刚建成的市双拥展示馆里,陈列着一块由蔡国基捐赠的半钢手表,虽然留下了70多年的岁月痕迹,但它依然一分一秒坚挺地走时,仿佛记录着那段战火纷飞的时光。除了半钢手表,蔡国基还将珍藏的“皮带”“尼龙布袋”“朝鲜币”,以及其他相关证件、照片捐赠给了市双拥展示馆。他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对抗美援朝的了解少之又少,他把当时随身携带的最宝贝的东西捐赠出来,希望大家能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

  “老师跟我们介绍过抗美援朝战争,这次听到了战争中的太仓故事,很感动。”12岁的邢展烨在参观陈列馆时听得非常仔细、非常认真。他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一名学生,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新闻·影像
   第04版:时事·消费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70年前的记忆永不磨灭
文明实践“夜模式”开启
确保困难群众安全度夏
加强夏季安全生产防范工作
遗失声明
拆除权招标(招拍)公告 (代理委托)
太仓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出厂水水质检测数据公示
太仓日报要闻·综合0270年前的记忆永不磨灭 2023-07-27 2 2023年07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