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徐向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在此大背景下,我市抢抓工业互联网发展契机,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将各重点行业领域纳入一体化监管,逐步形成“企业自查+网格巡查+监测预警+精准执法+隐患整改”全链条闭环管理信息化监管体系,着力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大安全一网治理格局。
深化“数据多方汇集+风险精准管控”。在对全市工业企业全面排查摸底的情况下,进一步整合市场监管、人社、住建、工信等多个部门9000多条企业监管信息,打造集企业基础信息、安全生产投入、安全规章制度、员工信息、应急预案、特种设备信息、第三方机构报告等在内的企业综合信息档案,实现企业各类信息“一网可视”“自动更新”。深化江苏省工业企业风险报告,紧抓苏州市统一开展风险报告质量核查的契机,通过企业风险自查上报、网格巡查发现、专家和机构核查明确的方式,采集风险点15.2万条并纳入平台管理。充分发挥市安委办统筹协调职能,推动全市重点行业领域“联管联处”机制成型。目前,全市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旅场所、养老机构、科研院所、宗教场所、电影院、畜牧养殖屠宰企业、渗滤液池等12类重点领域固定点位均纳入平台管理,做到每家企业(场所)风险点位清、管控措施明。推进“1+2+3”等自查巡查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企业(场所)主动报告、网格定期巡查、部门精准执法的“三位一体”全流程风险管控机制,着力管控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风险,实现线上线下精准发力。
聚焦“智能化预警监测+亲清化执法服务”。开发应用“企业智能预警模块”,综合筛查分析企业在隐患整改、特种设备管理、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教育培训开展等34个方面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每日生成预警信息并短信提醒企业进行整改,着力破解企业因未及时掌握隐患问题、未及时进行整改而被处罚的难题。强化服务意识和精准执法,依托智能预警前置研判,针对安全培训、冶金行业、涉有限空间企业等具体执法内容,设置相对应的基础研判条件,通过平台综合检索,初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执法对象清单;叠加搜索企业的基础台账制度完整度、日常监管任务完成情况、资源评价等级等条件综合研判,最终确定名单,秉持服务先于执法、整改先于执法的原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在享受发展红利的同时,不断增加安全效益。
突出“线下精准化治理+线上全流程闭环”。坚持“小切口、抓关键”,结合落实“15条硬措施”,进一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针对企业危险作业风险高、事故多发的情况,我市深入研究“移动式吊装作业”“危险场所动火作业”等4类危险作业的有效风险管控措施,依托平台开发上线“危险作业管理”模块,实施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全过程风险管控,强化企业安全负责人责任落实。持续拓展危险作业管控覆盖面,延伸至城区路灯照明维护、污水管道有限空间作业等危险作业场景。推动建立全市“两客一危”车辆和公交车每日出车前安全例检制度,实现安全例检情况线上留痕、线下管控,强化落实企业和驾驶员安全隐患排查的责任。创新融合市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和市联动指挥平台功能,逐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内循环”+联动指挥平台“外循环”的安全生产“一网统管”运行机制,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大安全一网治理格局。推动建立违规使用瓶装燃气联管联处长效机制,运用联动指挥平台实现巡查上报、流转处置、审核结案、考核通报的线上线下全流程处置闭环。紧盯出租厂房专项治理,依托平台汇集梳理厂房租赁基础信息,实施出租厂房动态挂牌督办,加快盘活存量、加速提质增效。
数字化平台建设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着力解决线下风险管控措施不落实、隐患排查不精准、全员参与不充分、整改情况难追溯等痛点难点问题,让安全管理触角抵达最前端、让监管执法服务更高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