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钟其
冬去春来,惊蛰春雷,唤醒了泥土下的春笋。这应着雷声急忙冒出来的春笋,在太仓被叫作“雷春笋”。随后,雨后春笋正式登场亮相了。
春笋,笋体洁白如玉、肉质鲜嫩、美味爽口,一口咬下去脆生生的,笋肉与牙齿摩擦,会发出一点儿皮革样的声响,显得韧韧的,很有嚼劲。春笋最动人之处,我认为应是那股清清淡淡、扑面而来的香气,它仿佛在诉说着春笋上桌前的经历:那里翠竹掩映,霜雪融化之后泥土肥沃松软,上有飞鸟群集,下有走兽偶过,更有春风、春雨、春雷相伴。
春笋在自然美景中产生,被誉为“山林八珍”之一。这种竹林中的珍物,挖时也很有趣味。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到奶妈家帮忙挖春笋。奶妈家的竹林在屋后,地上满是枯叶。奶妈告诉我,春笋都长在泥土里,笋尖会一点一点往上顶,所以长得快的春笋会把枯叶顶得蓬松,只要看到枯叶堆明显蓬松了,那下面就会有笋。我那时一看到有蓬松的竹叶堆,就会大呼小叫地叫奶妈来挖。我往往抢着帮奶妈把枯叶拨开,然后她用锄头把泥一点点挖拨到边上,春笋慢慢地从泥里露出头来,接着是身子。当挖到笋的底部,我要抢着动手拔春笋时,奶妈则让我离远一点,她用锄头斩断笋与竹鞭的连接处。“喀嚓”一声过后,奶妈才让我跑过去把笋拿出来。
有时,我到奶妈家时,几场春雨已经下过,春笋顶破枯叶冒出头来,在挖掘的同时,我就给它们起绰号:刚探出一点尖尖头的,取“小荷才露尖尖角”意,名“小尖角”;露出虽然多一点,但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好像头上套着棕褐色帽子的,就称“小尖帽”;当然,也有性急的已经伸出快一半,连笋皮都有点变黑的,那就起名“小黑子”。
在我结束乡下之行时,奶妈总将春笋打包,让我把“劳动成果”拿回去交给祖母。回到家中,经过祖母的精心烹制,笋香一点点融化,渗在菜的汤汁中,当然也融化在了我的心中。祖母揭开锅盖的那一刻,翠白微黄的漂亮颜色让我的小眼直冒光,祖母见了就用筷子夹一块笋肉给我解馋。我“咔嚓”一口咬下,那毫不矛盾的脆与韧,加上与别的食材相得益彰的百搭之味,简直让我的眼珠、鼻子连带唇齿都快一起掉进汤盘里了。
用春笋烹制的美食有许多,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当数“腌笃鲜”,它在清鲜与咸鲜的调和之中,被神奇的春笋吊出了不同凡响的美味,被民间称为“菜王”。此外,在我的记忆中,凡与春笋组合而成的其他菜肴,均有令人叫绝的表现。如菜籽油炒春笋、虾仁豌豆笋丁等,都只需简单调味、烹饪,吃进嘴里顿觉满口生香。而油焖竹笋,如果用虾子酱油浇拌,更是我的小确幸。
由于喜爱春笋,我也留意了不少有关春笋的古诗文。看到李商隐的诗中有“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之句,说的是春笋珍贵如金,我深有同感,如今市面上春笋的价格就是一般蔬菜中最贵的。看到苏东坡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呼叫“鲜美的鱼和春笋啊,快快都到碗里来吧”,有点好笑,仿佛看到了苏轼那“猴急相”。而美食家李渔就烹饪说事,谓:“素宜白水,荤用肥猪。”提醒食客,只需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即可,千万不能让其他食材抢去风头,夺了春笋的鲜味。还有评价说春笋“清,洁,芳馥,松脆”,哈,蔬食之美全都被春笋包圆了。
古人的赞美并非空穴来风,春笋确实营养价值丰富,是一款绿色环保美食。现代医学研究也已经证实,春笋有诸多良效,是食药同源之物。此外,由于具有吸附脂肪、促进食物发酵、助消化和排泄作用等,春笋还被认为是减肥者最理想的福音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