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和生/口述 朱根源/记录整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精美的电脑绣花取代了费时费力的手工刺绣,从此绣娘成为闲人;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漂亮的高楼别墅取代了低矮破旧的乡间茅屋,草作师傅没了用武之地;随着百姓生活的日益改善,曾经走街串巷的补碗匠、生铁补镬子等挑担吆喝声早已成了绝响……新事物如潮涌现,旧事物逐渐隐退。几十年后的今天,回顾昔日拜师学艺的往事,只觉恍若隔世。
1962年7月12日,那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当时,我只有14岁,刚读完小学六年级,手里的小学毕业证还没焐热呢,就被母亲领到娘舅家。她让我拜娘舅为师,学习雕花手艺。从此,我必须每天清早骑半个多小时自行车到东门街的太仓木业社上班。遇到雨天,乡间小路泥泞难走,我就必须提前出门,绕道上公路才能保证不迟到。俗话说:“学三年,帮三年,洗洗涮涮又三年。”拜师学艺的日子是清苦且漫长的,虽说师傅是我亲娘舅,但因我年纪小,还不是木业社正式工,故而学徒期间是吃自家饭(自带口粮)的,没有工资可拿。至多到年底,母亲去探望好公时,娘舅才会从衣兜里摸出二三十元递给母亲,作为我的劳动报酬。手握这二三十元钱,我母亲已是大喜过望了。
初跟娘舅进厂的那几天,先是跟在娘舅身边观摩他是怎样雕花板的,收工时帮师傅清个场搞个卫生,其余就是帮娘舅做做下手,传递个凿子、锯子等雕花工具。工作看似轻巧简单,实则不然。传递工具必须熟悉各类工具的名称、功用及摆放位置,否则就会面对众多工具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开头几天因为生疏,递错工具是难免的事。每次出错,师傅都会责备一句:“做事要放点魂灵身上!”师傅的话几十年不忘,虽严厉,却是忠言。从此,我对师傅工具柜里的各类工具名称及摆放位置都一一默记于心,做到随要随到,伸手便来。现在回想起来,雕花作的工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刻刀。刻刀有大有小,如平头刀、月牙形刀等;二、凿子。如圆凿、平凿、斜凿等;三、钢丝锯。钢丝锯齿一般都是由雕花师傅本人用凿子很小心地在钢丝上从三个方向凿出来的,每个齿只能凿一次,不能重复凿,否则钢丝容易凿断;四、手拉锥。雕花板镂空时锥洞必用。
在熟悉各类雕花工具的同时,我又趁着上下班进出厂的机会熟悉了全厂环境。太仓木业社规模并不大,开始只是一家小厂,厂里职工也就二三十名。后来随着业务增多,竹器社、铁业社先后合并进来,工厂逐渐发展壮大。1974年,太仓木业社改名为太仓工艺美术家具厂,新厂开设了解板车间、配料车间、机修车间、雕花车间和油漆车间,职工分工也渐趋专业化,厂里木工、漆工、机修工、锻工和雕花工等各工种一应俱全,一进厂门,隆隆的解板机声响就扑面而来。大块的原木送进解板车间,被架上解板机解成板材,再送进配料车间,根据需要分解成不同规格的配料。所有配料完成各道工序后,最终在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里拼装组合成橱、柜、台、桌、椅、床等各类家具。接下来的工作就归漆工了。当年,各类家具的产量均按上级下拨指标完成,一般都是批量生产,再按上级计划发送到大江南北。
言归正传。配料车间把配好的雕花板材送进雕花车间,师傅先在上面画好各式图样,之后就手把手教我如何使用工具雕花板。一块雕花板要经过雕、镂、刻、凿和打磨等多道工序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作品。雕花板根据不同的雕刻手法大致可分为浮雕和透雕。所谓浮雕即用刻刀雕刻,小心雕去多余部分,留下的图案凹凸有致,栩栩如生。透雕就是在应该镂空的地方先用手拉锥锥出一个小洞,再把钢丝锯条穿过该洞,小心翼翼地沿着画好的线条锯掉多余的部分。面对每一块新刻成的雕花板,我都爱不释手、倍感亲切——这都是师傅手把手精心教导的结果,也是我潜心学习的成绩,每块雕花板都是师傅呕心沥血后的结晶啊!记得当年师傅曾精心雕刻过大床上的一块雕花板,它竟花费了十几个工时。其实每一块雕花板都不容易,即使是雕刻最简单的鸡心图案也要用上一两个工时呢!
当年,太仓工艺美术家具厂在厂门附近临街开设了一间门市部,大约有两开间门面大小,里面陈列了厂里生产的各类家具样品,有大床、梳妆台、五斗橱、大衣橱、箱橱、八仙桌、椅子、杌凳、春凳……其中不少家具是仿红木、仿明清的佳品。这间门市部既是推销厂里产品的零售店,也是展示厂里各位师傅佳作的展览馆。门市部内,崭新精美的仿古家具引来了看客们的啧啧赞叹,更能吸引看客眼球的是装饰在这众多仿古家具上的雕花作,堪称锦上添花!每当我路过门市部,看到店里那些装饰在家具上的雕花作品时,我都暗自佩服雕花师傅们的精湛手艺,也为自己能从事雕花行当而感到骄傲!
雕花板是一件辛苦而又危险的工作。因为整天接触刀、凿、锯等工具,加之刚入行时力气小,在雕花板上雕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稍不留神就会割伤手。但我出身农家,从小就不怕吃苦受累,即使受伤也从不言退。母亲看到我的伤痕后心疼不已,但仍然叮嘱我要坚持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她经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好好学手艺,荒年饿不煞手艺人啊!”为此,我经常主动要求加夜班以增加学习、琢磨雕刻手艺的机会。直至1969年春季应征入伍,我才放下手中刻刀。复员后,我又回到太仓木业社工作,我的工作改为厂车驾驶员,雕花板成了我下班回家后的副业。我的雕花技艺日趋成熟,开始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赏,让我雕花的客户从不间断。直到1986年,我才放下刻刀彻底和雕花板告别。世事变迁,当年的雕花师傅除了退休在家或已过世外,大多改行。
几十年前,太仓木刻雕花曾风靡大江南北,受到城乡百姓的青睐,依托橱、柜、台、床、桌、椅等家具为载体,各类精美的雕花作品开始进入太仓城乡经济比较宽裕的人家家中。随着时代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更新,一贯讲究精雕细刻的手工雕花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代之以线条简洁明快又不失大方美观的装饰新风尚。曾经盛极一时的石刻、砖刻、木刻等雕花作品,除了游览太仓张溥故居等明清建筑时偶有所见外,市面上已不多见。但雕花作作为一度被人们追捧的行当,仍然活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不少手艺高超的雕花师傅曾被人们崇敬和夸赞的声音仍在老一辈人的口中时时响起:
“勿要看伊勿像样,倒是个雕花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