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新闻·三农报告
上一期3   4下一期  
~~~
农业农村部调研组来太~~~
集中培训“乡村带头人”~~~
省农技推广总站专家来太~~~
返回太仓日报
2022年08月19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阡陌高奏现代曲 乡村振兴入画来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核心提示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太仓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努力书写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三农答卷。

  近期,本报记者分组走进东仓、万丰、方桥等村,开展蹲点式采访,解密各村的振兴密码。

  

  >>>

  东仓

  >>>

  

  >>>

  

  

  

  村强民富的幸福生活

  

  30年前,东仓村从一家烟屑厂起家,打下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20年前,村里又创办了不锈钢异型管材厂;近10年,东仓村紧跟经济发展步伐,先后组建了物流、货运、伺服电机、投资等多家公司……近年来,浏河镇东仓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持续壮大村级财力。该村集体可支配收入持续多年位居太仓各村(社区)第一,堪称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长江口假日酒店,一到旅游旺季,前来住宿吃饭的游人如织。酒店所在的东仓大厦及辅楼,是东仓村抢抓浏河镇建设长江口旅游度假区的契机,投资6000万元建成的。东仓村与承租方签订了长期租赁协议,每年租金达300多万元。同时,东仓村充分发挥靠近市镇和交通便利的优势,开发建设商住楼、门面房及标准厂房,不断增加村级经济收入。2021年,该村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3138万元。

  “村集体有钱,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东仓村村民盛叶琴自豪地说,得益于村里的发展,她和许多村民都当上了股东。原来,这些年村里新办的项目通过发动村民入股,让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每年都会分红,10年来,该村已累计向入股的155户农户发放红利1500余万元。

  “村民的口袋富起来了,脑袋也要跟着富起来!”东仓村党委书记徐默涵告诉记者,近年来,东仓村大力弘扬乡风文明,全力打造“四和四美”村级文化特色。从几年前大家对志愿活动提不起兴趣到如今一有活动就“一呼百应”,东仓村在“文明”上下足了功夫。如今的东仓村,可谓是乡风文明“天天讲”,志愿活动“月月办”,文明俨然成了该村的一张特色名片。

  这一切都归功于文明积分制的推行。2018年,东仓村党委研究制定《“和美东仓”乡风文明积分管理制度》,让文明行动有规可循、文明养成有方可取。《和美东仓——乡风文明积分评价手册》将环境保护、家风家训、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文明十项”纳入其中,以家庭为基本单元进行考核,以家庭文明带动村庄文明,激发了文明的裂变效应。

  “换了一箱梨,只用了15个积分!”在与集中居住小区一路之隔的东仓村农副产品展销中心,村民姜寿芳拎着新鲜上市的翠冠梨,笑得合不拢嘴。文明积分不仅仅是一份荣誉,还是一项福利,该村农副产品展销中心设置了乡风文明家庭积分兑换服务站,村民可以用文明积分免费兑换粮油、蔬果、龙虾等各类农副产品。该村每年向村农副产品展销中心投入约50万元的商品用于村民兑换。通过积分兑换方式引导村民树立文明乡风,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

  万丰

  >>>

  

  >>>

  

  

  

  95后“新农人”田头筑梦

  

  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让闽宁镇移民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的双孢菇。在城厢镇万丰村,95后的“新农人”潘鋆皓也有着类似的故事。

  2016年,21岁的潘鋆皓到村里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种菇,当时,蘑菇房已经实现了恒温恒湿和全年种植,但上料、接种菌丝还得依靠人工。“料、粪、菌丝盖好,再覆土,然后铁艺支架一层层叠起来。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采蘑菇,种一茬收一茬。”这样的脏活、累活潘鋆皓一干就是大半年。

  在村里务农的这些年,潘鋆皓亲身感受到了农业技术的现代化以及农村产业的规模化与体系化的日新月异。他回忆道,“当时我就负责开农机,虽然是自动插秧,但由于不熟练,秧插得七拐八绕。现在村里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等新技术,农机装上了北斗导航系统,不需要人操控方向盘,可以把秧苗插得很好,效率也高了,插秧可以提前两三天结束。”潘鋆皓说。

  “原以为农村工作应该是每天都在田间地头,来了村里才发现,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这是农业委培生张佳怡和朱珺闳的共同感受。张佳怡主要负责宣传与项目招投标。去年刚毕业的朱珺闳是一名00后,一到岗就碰到了疫情大考。现在,她主要负责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别看她年纪小,每天跑十几家农户已经成了她的日常。张曦婷则主要负责调解,“调解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工作,事情是小的,矛盾是多的。”除了以和为贵的劝导,作为一名法律明白人,张曦婷需要常常学习、更新法律知识,“人手一本《民法典》是我们的常态。”

  万丰村党委书记费杰说:“年轻人眼界宽、思维活、学习能力强,可以为乡村赋予更多活力。在乡村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多新技术、新项目需要通过年轻人来执行落地,这是他们的优势。”

  年轻人给乡村带来活力的同时,乡村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现风采的广阔舞台。

  “我们采用稻鸭共生、生态种植等模式,实现从水稻育秧、播种、管理、收割到精米加工全程机械化;万丰生态大米也获得了有机产品生产、加工认证证书,村里建起了全市首家进入官方认证体系的有机大米生产基地……”谈及将来发展,张曦婷等这些扎根田间地头追逐乡村振兴之梦的“新农人”信心满满。

  

  >>>

  方桥

  >>>

  

  >>>

  

  

  

  诗意栖居的水乡古村

  

  古村落古色古香、修旧如旧,江南老街格局延续四百年仍未改变;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深入,乡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村民富了口袋又富脑袋……在方桥村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绿色为底色,一幅粉墙黛瓦、阡陌纵横、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刚吃过午饭,方家桥老街书场就热闹起来。下午1点,悠扬的丝弦声伴着吴侬软语的唱腔准时响起,今天书场上演的是评弹《明珠案》。“每月上旬,书场里天天有评弹,下旬就是文艺演出、放电影、听戏剧,不光我们本村村民来看,周围几个村的村民也经常来。”78岁的杨炳生是书场的忠实观众,每天来书场晃一圈,“村的书场环境好、设施好、忠实观众多,我们觉得很自豪。”

  书场的前身是村里的粮食棉花收购站,它的“华丽蜕变”是方桥村近年来环境改造的一个缩影。

  方家桥是方桥村的一个自然村落,拥有400多年历史。方家桥老街狭窄,过去是周边5乡10村农民的“赶集胜地”。“随着时间推移,老街的建筑和配套设施逐渐破败,跟不上村民们的生活需求。”方桥村党委副书记杨婷丹告诉记者。2018年,方桥村启动老街改造工程建设,将柏油马路铺到了居民家门口,修复还原了街巷风貌,保持了方家桥老街“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街巷格局。结合村内优势资源,方桥村新改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健身小游园、农家书屋等场地,老街上村史馆、民宿、菜场、书场和农产品展销中心等配套齐全,逐渐构建起雨巷古韵、水墨诗意的特色江南古村“方桥样本”。近年来,方家桥先后获评“江苏省传统村落”“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江南美,其美在水。方桥村水系畅通,水面覆盖率达25.2%。前些年,村里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为此,方桥村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进行河底清淤、河岸修复以及水环境景观提升等工作,同时实施雨污分离工程,减少河道污染。如今,村里修起了亲水栈道,绿水红花相交映,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随着人居环境的提升,回村居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方桥村的人气也更旺了。”杨婷丹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热线·帮办
   第04版:非凡十年·璜泾篇
   第06版:新闻·三农报告
   第07版:新闻·要闻
   第08版: 广告·公益
阡陌高奏现代曲 乡村振兴入画来
调研农产品质量 检测体系建设
推进乡村治理 及社会事业发展
讲授芋艿种植要点
太仓日报新闻·三农报告06阡陌高奏现代曲 乡村振兴入画来 2022-08-19 2 2022年08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