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仲平
(一)火红的八月,是激情迸发、挥洒汗水的季节,是搏浪奋进、百舸争流的季节,更是抢抓机遇、制胜未来的季节。盛夏的娄东总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期待。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太仓,这片江风海韵的江南福地,龙腾虎跃的发展沃土,到处涌动着澎湃的浪潮,以港强市、融入上海、对德合作“三篇文章”书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在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的时间节点,太仓正在探寻从“好区位”走向“强枢纽”、形成“高质量”的“变身之道”。2020年,苏州(太仓)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名单,太仓港作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主要核心载体,始终坚持港口与城市同频共振、共生共荣,在脱胎换骨式的万象更新中“破茧成蝶”,在波澜壮阔的港产城融合画卷中“绽放芳华”。
此次苏州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太仓,意义非凡,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设计了一幅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图景,绘制了太仓融入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的路线图。我们有理由相信,苏州的高位统筹高点谋划,必将给太仓未来发展注入强大的信心与动能。
(二)得物流者得天下,得枢纽者得未来。物流业是经济发展“晴雨表”,更是经济发展“助推器”。一座城市能级的跃升,背后往往是现代物流业的突破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物流在国际上被称为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城市经济运行的底盘。随着国家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各座城市借助物流业抢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端核心环节的竞争愈发激烈。谁能用好物流业,谁就能占得先机。因为物流背后,往往是制造、商贸、人才、金融资源的汇合。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意义金融中心,几乎都是从物流枢纽演变而来。有了贸易,有了制造,有了运输,也就自然有了结算和金融。货物、技术、人才、资金,积聚在一起,发酵酝酿,也就成了金融、科技、物流中心。
交通枢纽是一座城市经济运行的“动脉”,其互联互通的背后是人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高端要素的加速流动,而这些高端要素通过港口、航空、陆路交通枢纽三大利器实现流转。流量经济时代,枢纽之争已经成为城市之间争夺的焦点。当今时代的枢纽不仅意味着交通的汇集,所涉及的交通设施、产业布局、制度环境等将形成新的能量极,能源、信息、人才、物流等各种关键要素在此融汇贯通,激发所在城市、区域的产业形成辐射喷薄之势,促进其机能吐故纳新,发生彻底变革。因此,谁先构建了枢纽,谁就赢得了产业布局和发展先机。
不难看出,在争夺国家物流枢纽背后,折射的是城市之间综合竞争力的较量。能够布局成为某一类型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对于其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意义不容小觑。无疑,苏州(太仓)成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意味着这个枢纽进入了国家骨干物流网络体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自然可赢得更多产业布局的机会,也提高了太仓这座城市的发展后劲和上限能级。在枢纽港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风口”下,太仓必将成为长三角地区崛起的一匹黑马,日益成为长三角地区庞大流量入口,肩负起“国家物流枢纽”的新重任,同时也打开了这座现代化港口城市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全新想象空间。
(三)港通四海,陆联八方。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可谓“枢纽之枢纽”。港口物流的背后,是先进制造业、国际商贸、高端人才、现代金融体系的融合。发力“双循环”,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这或许是时代赐予太仓最好的礼物。
港口连接海洋和陆地,将遥远的生产集群和消费市场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参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港口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借助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依托所拥有的港口资源,发展临港产业,形成产业集聚与辐射效应,实现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使“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化。
自古以来,“向海而生”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兴盛。万舶争先、百舸争流。太仓自古是交通贸易重地,元明时期,太仓开通漕运、海运和对外贸易,刘家港商贸繁荣,史称“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又因郑和七下西洋在此起锚,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枢纽港。太仓港始终与城市发展相生相伴,历经六百多年依旧长盛不衰。在新发展格局下,太仓凭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而立而强,港口发展更是与苏州市域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同谋共进。
2022年7月,省委书记吴政隆在太仓港调研时指出,太仓港要深化与沿江沿海港口协同联动,以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打造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经济高效、支撑有力、世界先进的一流港口。(下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