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难
最近因拆迁,古松弄备受关注。但鲜为人知的是古松弄原名江家弄。
太仓市一中现藏有“洞庭分秀碑”,碑共二块,第一块高134厘米,宽69厘米,毛澄题名。毛澄(1461~1523),字宪清,号白斋,晚更号三江,太仓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高中状元,首开太仓状元记录,先授修撰,后累官礼部尚书。第二块高60厘米,宽58厘米,系毛澄、桑悦书。桑悦(1447~1513),字民怿,人称江南才子,是明末清初的大诗人。
据洞庭分秀碑碑文载“卫主江侯,近叠一山,极其幽胜,予名之曰:‘洞庭分秀’。系之以诗。弘治己未年中秋日州人桑悦书。”可知卫主所叠之山是桑悦名之“洞庭分秀”的。而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载:“洞庭分秀在樊泾村西,俗称江家山……”可见在古代太仓,一直呼此山为“江家山”。而“洞庭分秀碑”中的诗句“江侯忠勇灭元戎,轻裘缓带仍儒风”,则告诉我们,当年建“江家山”的太仓卫卫主江侯,智勇双全,曾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战争中建有功勋。诗人吴伟业在《梅村全集》中也说,江侯祖上系安徽人,参加朱元璋的无为军,曾跟随明太祖南征北战,建有功勋,以战功授昭信校尉,世袭浙江卫,后迁太仓卫,进指挥佥事。所以当时的江家在太仓是名门望族,江氏族人也就分布居住在江家山的周围。
当时太仓城区的主干道是“大街”,即现新华路。由于江家山与“大街”之间隔着致和塘,因此选择居住于大街旁的江氏族人,就有不少居于“大街”北侧。弘治十年(1497),割昆山、常熟、嘉定三县地建太仓州。州署设立后,署南就出现了州前街,即现县府街。于是大街北侧江氏族人聚居地中就逐渐形成了一条通往州前街的巷,同时也为了方便致和塘南面江家族人到州衙,所以此巷两头通,其名称当然不言而喻被唤为“江家弄”。由于有“江家山”撑腰,江家弄自是太仓名弄之一。
沧桑变化,岁月无情,后江家山逐渐破落,但江家后人中出了江有源,以致江家弄继续有名。
江有源,字进卿,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初授四川南充知县。他为人秉性正真,关心治下百姓疾苦。任上看到南充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经常拿出府库的钱粮甚至自己的俸禄救济百姓,帮他们尽量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那里的百姓大多靠熬制井盐为生,但后来,井盐日渐枯竭,经常发生破产盐民自杀的惨剧。江有源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后,下令减免盐民的赋税,受到老百姓的拥戴,被称为“爱民县令”。
由于其深入民众,确切地掌握了实际情况,让一些狡猾奸诈的贪官污吏无空子可钻,使为民减负的实事多少得以落实;加之他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当地的民众无不称赞佩服,官声日隆,于是擢河南道监察御史,寻改河北。
在两河,江有源看到百姓因为连年灾荒、水患,流离失所,了无生计,而官吏却不体恤民情,不仅横征暴敛,而且挥霍浪费,愤慨之中,在一个月内连上救荒、水利、崇节俭的奏章,由于有理有据,故所奏帝皆可。
由于敬重江有源是清官,其祖宅在太仓被尊称为“御史府”。关于御史府一说在江家山即洞庭分秀,一说在江家弄内。但不管怎样,与江家有关的江家弄也就继续是太仓城区之名弄。
后来江有源病逝于任上,地方百姓闻之无不痛哭失声,并为其立祠祀之。江有源的后人则扶棺将其归葬于太邑九都二图。此后江家逐渐衰落。
但江家弄之名一直延续了下来。明清时,此弄一直属于州前铺范围。民国时曾将城厢镇分为若干个镇和乡进行管辖,此弄曾属弇中镇管辖,弇中镇撤掉后属弇东镇管辖。解放后1949年11月城厢划为13街8村时,江家弄属府南街。1958年,城厢开始建5个居民自组织——居民委员会时,江家弄属县府居委会(另4个分别为东、南、中、北区居委会)。1981年建设府南新村时,江家弄在府南新村范围内,面貌也焕然一新。
1986年,江家弄更名古松弄,盖因弄内一民宅中有一棵树龄三四百年的雀舌松。我们根据松龄可以推断出此松栽于明末清初,但何人所栽尚无考。
2000年开始县府居委会改称县府社区居委会,古松弄属县府社区居委会管辖。
后经过逐年建设,古松弄两侧出现了水果店、卤菜店、点心店、理发店,以及广受居民欢迎的古松弄菜场,更使古松弄成为了实小弄地区的一个小商业中心。
现在随着古松弄地块的拆迁重建,江家弄名称将进一步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故撰文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