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瑜
早春的璜泾南大门,雁月湖湿地已“冒出”绿意。湿地一处僻静的建筑里,赵惠彬师傅已经忙碌了一个上午,手中山水根雕作品在不断打磨中,已初见雏形。这里正是璜泾镇新建的“苏作红木馆”,不仅承载着展示红木雕刻作品的作用,更让本地匠人拥有一处潜心雕刻的宁静之地。
赵惠彬师从自己的外公,十多岁至今一直从事木艺雕刻,因热爱而痴迷。他告诉记者,璜泾的红木雕刻技艺是有历史可考的,最早为香山木匠的传承人王司学所传。王司学传于其子,其中以王阿和成就最佳,后传王思明、王克明等后辈。后来,红木雕刻在璜泾不断扩大发展,形成王氏雕刻一脉。“王氏雕刻重视神似,通常不作大面积雕刻,而善用小面积雕刻或镂雕。”赵惠彬说,本地雕刻匠师中流传着一个雕刻口诀,“雕刻要气韵,层次要分明,光滑要和顺,棱角要出清”。这句口诀说明王氏雕工不仅要求圆滑流畅、棱角分明,更要传神达意、气韵生动。“所以,红木雕刻,不仅讲究工艺熟练,还讲究悟性。”从事了30多年的红木雕刻,赵师傅有着说不完的门道。
“过去,师傅很多使用‘浮雕’手法,但现在已大不一样。”赵师傅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市场需求都在变化,苏作红木也在不断发展,雕刻手法、技艺随之更新。“现在,更具立体感的镂雕成为主流。”赵师傅指着一件红木根雕作品介绍说,根据木料的形态、走势,因势利导地设计渔、樵、耕、读,所有山水、亭台、树木、人物都“立”在木雕之上,凸显出江南水乡图景生动的层次感,这就不同于“浮雕”作品,山水画卷都“浮于表面”。“镂雕更考验师傅的技术,也需要更多的创作时间。”赵师傅告诉记者,现在雕刻一件作品大约要2个月,一年能做四五件作品已经非常难得了。
在这座新建成的红木馆里,陈列着包括赵师傅在内的璜泾本地匠人的作品,精美雅致的镂雕笔筒、气势恢宏的江南山水根雕、寓意吉祥的金丝楠木雕……一件件精致至极的雕刻作品展示了近年来璜泾地方红木雕刻文化的发展成就。但如此美好的物件,依旧面临尴尬。今年五十多岁的赵师傅告诉记者,本地师傅里他已算年轻,后辈干这个的越来越少。红木雕刻手艺的传承,一直以来依赖家族传承、师徒制,过程十分辛苦,精明的学徒起码3年才能出师。“需要耐心、细心、恒心,干这个行当着实不易。”赵师傅说,他至今也只收过两名徒弟。“璜泾能建起这座红木馆,至少能让更多人了解本地的红木雕刻文化,让师傅现场展示雕刻技艺,也算是一种传承。”赵师傅认为,地方政府正逐渐加大对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红木雕刻文化也将在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得到“新生”。
璜泾镇文体站工作人员介绍,璜泾本地的明制红木家具独具特色,雕刻技艺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新建的苏作红木馆,不仅是展示平台,也是本地匠人的工作室,希望通过搭建这样的载体,推动本地红木文化的传承发展,激发本地红木雕刻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