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金
太仓市政协编撰出版的大型系列丛书《太仓老底子》,于2020年出版了10册,去年出了5册,据说计划今年再出5册,届时全套共20册丛书全部出齐。太仓市政协的这次大手笔,不仅丰富了原本博大精深的太仓文化,又增添一套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民俗性、可读性俱强的文化大餐,值得庆贺欣慰。
阅读一本本朴实精美的丛书,不由得唤起了心中久违的淡淡乡愁。都说乡愁像一壶甘醇的明前碧螺春,然而无论怎样的好茶,也经不起时光的磨砺而逐渐淡化乃之消失。丛书《太仓老底子》正好给太仓老乡提了醒、解了渴、消了愁,让悠悠的乡愁又柔柔地回到身边,启迪我们努力寻觅老底子的乡土人情。是的,凡故人、故情、故事都需要经常追忆回味,才能品尝出亲密无间驱之不散的乡情与乡愁。
《太仓老底子》,为我们提供了难忘的故土乡情。1958年,开挖新浏河时热火朝天的壮烈场面,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大约8万余名由太仓、昆山、嘉定联合组成的农民开河大军,浩浩荡荡会战太仓城,在冰天雪地里艰苦鏖战。那年月,天空朔风呼啸,地面冰泥湿滑,现场彩旗猎猎,人山人海,号声震天动地。“天大寒人大战”“晴天加紧干,小雨坚持干,大雨停一停,雨停继续干”,每人一副竹筐一把锹,无惧严寒挖冰泥,重担肩挑走斜坡,硬是把一条长24公里、宽50米的新浏河开挖了出来。若论其规模、难度、速度、功效,也许在太仓水利建设史上首屈一指,前无古人。现在回头想想,这个决策非常正确及时,干旱时引水灌溉,雨涝时排水入江,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是没有当年气吞山河的壮举,哪来如今繁荣的海运堤商业,哪来如今农业的年年丰收,真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好事啊!
说起太仓老底子,也并非老底子事情统统值得记载,犹如历史沉淀并不需要样样都保留,这里有一个谨慎取舍的问题,当然取舍标准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觉得《太仓老底子》,对历史沉淀的取舍做得非常到位,可谓恰到好处,把历史的精华真实地保留了下来,同时剔除了糟粕。《太仓老底子》记录了一段有关墨妙亭的“断碑”传说,情节曲折,感人肺腑,难以忘怀。按理说“太仓老学堂”与“断碑”,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根本凑不到一起。但是时人可能不知道事情内委,现在建有墨妙亭的弇山园,当年曾办过一所学校,名为“广发教院”,于是合情合理地载入“断碑”故事,丝毫没有“硬装斧头柄”之嫌,读之深受教益,更珍惜这个无价之宝。诚然,历史上的“广发教院”不值得一提,但是,墨妙亭与“断碑”很有看头,可歌可泣,回味无穷。一个名园之所以成为名园,必定因为占有名人、名山、名亭、名轩、名碑、名迹之优,要是没有这些优质的历史沉淀,名园要么名不副实,要么毫无观赏价值。窃以为太仓弇山园,因墨妙亭而名扬太仓,墨妙亭因《断碑》而名震东吴,玉成了弇山园成为太仓名园的要素,成为太仓的骄傲。
回忆太仓老底子,不应该只满足于简单抒发怀旧情愫,发泄无事呻吟之感喟,而应该以人为本,源源不断地向读者灌输正能量,从这个角度衡量,那么《太仓老底子》应该是一部历史教科书,让读者开卷有益,真真实实地了解太仓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这里需要匡正的是,切不要以为太仓因天时地利优于别处,才有今日的业绩璀璨,一骑绝尘。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认识,有失偏颇,完全忽视了太仓人的关键作用。《太仓老底子》在肯定天时地利重要性的同时,又以厚实通俗的历史事实,把太仓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到精彩之处让人忍俊不禁,拍手称快。
还是以教育文化方面的历史事实来说,事实胜于雄辩,《太仓老底子》充分发掘太仓人的作用,并大力弘扬,信服力强,可圈可点。历代太仓鸿儒贤达崇教尚文,都热衷于乡土人才的悉心教培。一个朴实哲理告诉我们:名校出名师,名师出高徒,高徒出成果。《太仓老底子》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百年老校,其中最突出的,应该是成立于1907年的太仓县中学,它的前身为清朝晚期的太仓州试院。1907年推荐太仓籍人氏、时为南洋公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监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担任校长,时间虽不长,但他独到的治学原则,科学的教程安排,对人才的珍惜培养,致莘莘学子灼灼其华,研学氛围格外浓厚,自此以后,尊师重教、刻苦钻研的校风薪火相传,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该校培养的杰出学生数不胜数,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爱国民主人士、实业家胡厥文(1913年)、曾培育3000多个月季品种的“月季夫人”蒋恩钿(1923年)、我国第一代导弹总设计师钱文极(1931年)、原国防大学中将、副校长钱抵千(1934年),等等。再说文化领域的建树,亦如过江之鲫,不胜枚举。明代晚期文学家、复社创始人、崇祯4年进士张溥,一生著作等身,涉猎广泛,他的书房《七录斋》演绎出许多动人传说。巨著《五人墓碑记》,表现了张溥不畏强暴、仗义执言、正气凛然的崇高品质,读之令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该文曾被选入全国统编教材高中语文课本,臻为珍贵。
太仓作为江南水乡,水源丰裕,物华天宝。然而,辩证地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乏则旱,水霪则涝,如何才能恰到好处?这里展露了太仓人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阅读《太仓老底子》,可以了解太仓历朝历代的先贤都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百姓衣食靠农业,农业发展靠水利。宋代杰出的太仓籍水利专家郟亶一生的不朽业绩,足可证明上述问题。熙宁三年,郟亶屡向朝廷上书水利书,提出治理太湖水系的主张。为把水害变水利,郟亶身体力行,四处奔波,劳顿终生,业绩煌然,令人扼腕敬佩。他的《吴门水利书》成为古今水利之经典。现在太仓弇山园仍保存了郟亶之墓,供世人瞻仰。郟亶之后,在其思想的影响下,不乏后继者。比如南宋乾道六年,李结紧随郟亶之后,为治理苏、湖、常等地水患,出谋划策,且事必躬行,筹资兴水利,出专著《治田三议》,继续实施郟亶主张,沿着郟亶之路奋进。我们信奉“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才俊,这些实例足以说明太仓人的创造力非常了不起。
《太仓老底子》对于业已湮灭的重要文物,作了恰如其分的交代。比如,太仓城墙、归庄穿山,虽早已销声匿迹,但依然为我们提供多张历史照片,并作了较为详细的文字说明,太仓城墙还附有地形图,做到了锦上添花。这样,读者即使不能够亲历其境,也能满足怀旧之愿。对重建的古迹,如太仓南园、墨妙亭、阅兵台等,编著者提供的资料便于古今对照,让读者自行分析理解。窃以为,如果业已湮灭的“老底子”本身没有价值,说明这是自然淘汰的结果,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如果消失的“老底子”有学习价值、观赏价值、审美价值、考古价值,那么只能表示遗憾了。这种情况各地都有,当然应该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总之,《太仓老底子》全书结构严谨,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条清缕析,阐述到位,是一部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大型综合文化巨作,值得大家阅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