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静
12月7日下午,记者走进科教新城学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时,身着“红马甲”的蔡丽珍阿姨正与志愿者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商量最近要开展的部分志愿活动。
“防疫志愿服务是一直在做的,另外,这个月我们还要参加垃圾分类志愿活动。”蔡阿姨告诉记者,现在,社区里参加志愿服务的居民越来越多,大家的文明素养也有了很大提升。“自从有了这个实践站,居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邻里情谊也更厚更亲了。”蔡阿姨笑着说。
学苑社区目前常住人口近6000人,其中不少是农村拆迁居民。社区充分利用原有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道德讲堂等阵地,因地制宜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乒乓室、图书室、书画室、舞蹈房等功能区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精神深入人心。依托实践站组建的9支志愿团队,目前拥有志愿者1089名,组织开展的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吸引了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遍布城乡的158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同样的场景正在上演。
“近年来,我们以实体架构为基础,发挥‘线上+线下’融合优势,将居民们‘家门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大家的‘精神家园’‘文化乐园’,建设成为‘储存文明能量’的‘充电站’。”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五大平台共发布活动15463场次,覆盖参与者达23万人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明实践集中志愿服务、“家门口的暑托班”、新时代文明实践“政策汇”志愿宣讲、“新时空”家力量云家长学校、“你点我讲”科普大讲堂、“医声为你”健康宣传服务等一系列文明实践品牌活动深入人心。
此外,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还充分发掘自身资源,创新探索,打造亮点。
娄东街道景瑞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面向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分别开设“向日葵课堂”和“小葵花课堂”。“向日葵课堂”通过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资源,为居民们开设民族舞、瑜伽、丝竹、书画、党史学习等课程;“小葵花课堂”则面向社区内的未成年群体,周末开展手工、阅读、家庭教育等亲子活动。城厢镇南区社区将“远亲不如近邻”的“睦邻文化”作为社区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掘社区内部“资源”,邀请有特长、擅交流的居民们作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老师”,为其他居民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分享家风家训、交流阅读经验等。浏河镇东仓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村规民约为蓝本,制定《乡风文明积分管理制度》,在积分设置上,涵盖家园建设、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十项文明积分评定指标,并科学确定相应分值。沙溪镇中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美德基金”扶持下,成立“文明合作社”,推出“文明护照”,打造德惠中荷文明品牌。
“群众需要什么,实践站就提供什么;群众在哪里,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国家级试点城市,我市正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六种能力”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工作难题,在运行机制、群众参与方式、基础工作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越来越深入地浸润市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