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耘
近日,各地出现疯狂的“抢购潮”,相关话题持续登上热搜,只是因为商务部发的一则信息, “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可这“突发情况”却被过度解读,将未雨绸缪理解为“暴风雪”即将来临。真是“传谣动动嘴,信谣跑断腿”,于是大家呼啦啦拥入超市,迅速将“粮油菜”的货架抢购一空。
闺蜜是超市店长,她不断奉劝前来抢购的顾客,他们的货源很充足,无须过度囤积,一定要理性消费。“抢购潮”涌来,一下子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量,她忙得脚不沾地,抽空晚上去看公婆,一进门她还以为跑错了地方,不大的客厅像个粮油仓库,米面油豆蔬,摆得她脚都伸不进,我听得捧腹弯腰,差点笑岔了气。
回家我特地打开厨房“巡查”,柜子里只多了一袋米两桶油。我笑问婆婆:“妈,外面人家都在大量地买米面油和生活用品呢,你晓得不?”聊此话题一下子打开了婆婆的话匣子:“咋不晓得,那超市里人乌央乌央的,我看到一对老夫妻,一袋袋将米往购物车里堆,油都没地儿放了。我年纪大了,不敢在人堆里挤,我觉得没那必要,再说了,吃的东西放久了,过了保质期,对人也不好啊。这些年,因囤积造成的浪费,那教训还少吗!”
婆婆的话,立刻让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我们一家人随父亲的一纸调令,调离陕北那个山沟沟,举家搬往渭北高原一座繁华小城。用父亲的话说,“外面的世界”虽啥都买得到,但物价高得吓人。临行前,父亲用低价囤了两麻袋大米,可来年夏天,那米却养了无数虫子,打开厨房,小黑虫满屋乱跑,每次洗米时上面都漂浮着一层虫子,闹心至极。那两袋生虫米,让我们足足吃了三五年。
一阵敲门声响起,是婆婆的老姐妹林姨,她特意来邀婆婆同去“抢购”粮油,还一脸紧张地说,他们单元里这个扛米那个提油的,超市的货架都被抢空了。正说话间,老公进门了,他笑道:“林姨,我刚刚路过超市,看到汽车上都是刚刚运来的米面油,官方回应也说,咱们国家粮食存量充足,无需过量囤积。”婆婆也笑道,咱们这把年纪了,囤积东西惹出多少笑话啊,咱不去跟风,用我媳妇的话说,大家这过激行为简直是在“贩卖焦虑”,咱不做那“羊群效应”的羊。林姨幡然明白过来:“老姐姐说得在理,去年疫情期我高价买的猪肉,冰柜里现在还有呢,扔了不舍得,吃吧焦虑放太久,其实囤久了食物变质,也是浪费。”
正如网友调侃的那句话,“你要囤的不是米面油,而是智商”,我婆婆虽没读过书,但她老人家却懂得“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她更相信政府会调控好百姓的“菜篮子”。凡事过犹不及,为我理性的婆婆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