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周刊·银铃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犹记昔日叫卖声

  

  

  

  □陆钟其

  

  现今的叫卖声,大多用喇叭声代替。比如在一些商家的门口,往往有震天响的喇叭声,重复喊着“租房到期,清仓大甩卖”“买一送一”“买到就是赚到”等等。而每当我听到这些叫卖喇叭声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太仓城里大街小巷中五花八门的叫卖声。

  夏天听到最多的叫卖声是“棒冰,阿要买棒冰——”。小贩背着一只木箱,也有把木箱置于破旧自行车的后架上的,箱子里面填着棉絮,中间放着上海光明牌棒冰,大声叫卖。记得棒冰五分钱一支。有桔子味道的桔子棒冰、含有赤豆或绿豆的赤豆棒冰、绿豆棒冰等。我那时喜欢吃赤豆棒冰。雪糕贵一点,一角一支。有的棒冰小贩也卖雪糕,但以棒冰为主。一般有针对性地在一些富裕人家的门口会吆喝上一句:“雪糕,奶油雪糕啰!”那时的消费水平,一般人都吃棒冰,少有人品尝雪糕。

  当年我家斜对面有家水果店,大热天除了卖整只西瓜外,也切片卖,摊在木板上同时做西瓜的招牌。伙计喊的叫卖声比较有趣,是“沙喇里甜瓜”。我们小孩认为是“沙漠里的瓜”,其实是指西瓜既沙(熟)又甜。那时有不少人买切片西瓜,一片几分钱。伙计一边吆喝,还一边用蒲扇赶苍蝇。

  盛器挂放比较有趣的,记得有两种小贩。一是卖糕团者,他们把竹匾顶在头上叫卖,叫卖声是:“糕勒”——再吆喝“团子勒!”按糕的种类不同又会喊“蜜糖猪油糕勒”“赤豆糕勒”“黄松糕勒”等等。一般以卖糕为主,少数在卖糕的同时卖少量团子。团子是蒸熟的,下面垫有竹叶,面上印着红印。还有一种是卖豆者,此中分两拨,一拨是卖上海老城隍庙的奶油五香豆,叫卖吆喝:“奶油——五香豆!”再加上一句:“正宗——上海城隍庙。”一拨是卖宁波三北盐炒豆的,他们则喊:“呱啦松脆——炒黄豆!”“宁波——三北——盐炒豆!”叫卖吆喝中的呱啦松脆,就好像是嘴里嚼碎盐炒豆的声音。豆嘛,就盛放在他们胸前的筛子里,筛子两端结着绳悠悠地挂在头颈里。

  以物易物的主要是破布头换糖。小贩挑着担子,敲着破锣,“嘡——嘡——”,喊:“阿有破布头换糖啰!”小贩挑的担子前头是一只木头盒子,里面放着一大块扁圆形的、硬邦邦的麦芽糖(怡糖);后面一只摇摇晃晃的荡篮里放着收来的破布头。那时大家衣服都是“老大新,阿二旧,阿三缝,阿四破。”实在不能穿了,大的布块打补丁用,小的用来做叠鞋底的布,扎成鞋底。看到小孩实在嘴馋,大人只好拿出少许破布换糖。换糖人用两块铁片,一块作刀用,敲下一条怡糖,另一块铁片盛着递过来。那时太仓流行“换糖三饶头,勿饶勿失头”,于是大人会说“再饶点”,换糖人就饶点糖,连饶三次,当然一次比一次少。也有个别换糖人吹着竹笛或是摇着拨浪鼓代替叫卖声,那就更加吸引小孩了,硬是缠着大人要换糖。当然大人主要是用破布换糖,但也有用牙膏皮、骨头、头发、蝉蜕、破鞋底等换的。

  叫卖声最特殊的是卖豆腐花的小贩,他只喊一个字“完——”,挑着一副担子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有人说喊的其实是“喂”,招呼大家过来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应该是“还有”,因为前面一个字长音,把后面一个字的音吃掉了,听上去就是“还(完)——”。卖完了小贩也就不喊了,所以大家笑说卖豆腐花的是“喊完不完”“不喊完真完”。豆腐花担的前面是一只铜锅子,下面是只熊熊燃烧的煤炉。锅子周围放着好几个小钵,里面放着各种作料。豆腐花之所以称为“花”,一是腌菜料中要加入葱花;二是还要加入榨菜末、虾皮、紫菜,浇上酱油、滴几滴麻油、辣油,撒一点味精等等,有点五花八门的味道。这样搞出来的豆腐花,嫩豆腐是乳白色的,葱花是翠绿色的,紫菜是紫黑色的,虾皮和榨菜是黄色的,辣油是红色的,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增。后面一挑则是特制的木架子,放着碗和汤匙。豆腐花必须趁热吃,才有滋有味。

  最好玩的是卖梨膏糖者,用说唱代替叫卖声,俗称“小热昏”。一般是夫妻搭档,俩人站在一条长凳上,男的把戏曲中扮演媒婆的套子戴在头上,脑后装根假的小辨子翘起来,戴副没有镜片的大框眼镜,脸上涂脂抹粉,中间故意涂成白的,身上穿件红花蓝底马甲,打扮成男不男女不女的滑稽人。两人敲着小锣招徕看客。人围得差不多了,就敲三记锣说一句,俗称“三记一”,镗镗镗三声锣响后,说“初到贵地”;再敲锣三下,表示谦虚说“要向各位讨教”或表示可怜说“混一口饭吃吃”,再或者点明是“唱唱南腔北调”等。说着说着在两手飞舞敲锣的同时,身体前仰后合,表现出种种肢体技巧,夺人眼球。他们语言风趣,九腔十八调,时不时令人捧腹大笑。当说唱到关键时刻,就打开长方形的小箱子,推销梨膏糖,然后再继续说唱。

  还有卖白果的也很好玩,他们的叫卖声就像唱山歌。太仓白果树众多,所以不时有叫卖白果的。深秋夜晚的小巷里,小贩歇下担子,只见炉火通红,炉子上放着有柄的铁丝笼子,分成盖和锅两部分,四周缀有响铃。小贩把笼子里的白果抖翻几下,铃声嚓啷啷啷响了起来,小贩就唱:“烫手拿来热白果,又是香来又是糯,一粒开花两粒大,要吃白果就来数,一个铜钿卖三颗!”四周弥漫着白果爆裂的香甜味,引得大家来围观。其叫卖的曲调最为婉转动听。

  此外还有一头挑着磨刀石,一头挑着小凳,喊着“磨剪子啰——磨菜刀——”的磨刀师傅,还有在开炉倒米花时喊“响啰——”,接着是“砰”的一声,吓得小孩直捂耳朵的爆炒米师傅等其他行当。

  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太仓大街小巷里的叫卖吆喝声一度渐行渐远。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高调到来,网店焕发出异常强大的生命力:现在鼠标一点或使用手机购物软件,要啥有啥,且送货上门。于是走街串巷的货郎及其叫卖声,也就逐渐被时代的浪潮推到了沙滩上,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隐藏在叫卖声背后的一些独特技艺,不仅没有消失,有的还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国家的保护,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专刊·住建
   第06版:新闻·影像
   第07版:周刊·银铃
   第08版:娄东大讲堂
满江红·《长津湖》
犹记昔日叫卖声
中信银行携中国银联 发行乡村振兴借记卡
理性的婆婆不囤粮
夕阳书画
太仓市公安局行政处罚告知笔录
2021年10月太仓生活垃圾分类 考核评价结果
遗失声明
道路施工通告
太仓日报周刊·银铃07犹记昔日叫卖声 2021-11-10 2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