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硕
今年以来,全市招商部门紧扣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发展链条,以勇当“尖兵”、勇当“猛虎”、勇当“黑马”的气势,切实细化招商手段,持续强化要素保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做好专业性招商、主题性对接,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关键核心项目签约落户,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1开好局起好步
招商引资展现“太仓速度”
总投资10亿元的如果新能源总部项目仅10天就签约落户。
乐琻半导体从开始接触到项目方决定落户太仓只用了10天。
德国立沃医药包装项目从接触项目信息到工商注册不到1个月。
半胱氨酸检测基地项目从捕获信息到签约仅39天。
震坤行先进制造基地项目从接洽到落地仅40天。
项目服务微信群24小时在线,快速响应并实时跟进瑞典电梯项目入境申请、乐琻项目环评受理等企业诉求。
紧盯主攻方向
坚持内外资齐抓并举
今年1~6月,全市新增外资注册300万美元以上、内资注册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95个,合计总投资1139亿元。外资方面,新增注册300万美元以上产业项目46个,总投资37亿美元,注册资本15亿美元,引进港城信金科技、夸特纳斯供应链、太仓盛涛科技发展等14个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内资方面,新增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49个,总投资897亿元,注册资本 210亿元,其中总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有云之港高科技、众发科技、康新智慧等24个。
签约落地北航天航长鹰、MG飞控系统、弗内斯测控技术、点石航空动力等一批优质航空航天项目,引进格拉芙医疗器械、博创医疗器械、希恩中药、翼方生物医药等一批优质生物医药项目,稳步做好“强链、补链、延链”三篇文章,向“11155”产业发展目标坚定迈步。
优化招商方式
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
对德合作方面,今年1~6月,德国“隐形冠军”博可层压机项目、可丹生物材料项目、太仓首个德国品牌酒店Maritim酒店项目等20个德资项目相继落户。多次参与德商会“商会之夜”活动,推动对德合作内涵不断丰富,突出特色更特、优势更优,打造对德合作“示范区”。
飞地招商方面,上海德国中小企业(太仓)孵化中心正式运营,目前已有2家德国企业入驻、3家德资企业意向落户。入驻的企业在飞地内完成初步发展以后,可以再来太仓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
线上招商方面,全面更新苏州投资热力图太仓板块,配合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新增日韩考察路线。“云招商”平台建设更优化,增强与各区镇的互动完善项目填报、载体资源搜索、项目流转等各项功能流程。
活动举办方面,1~6月,全市共举办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及签约仪式34场,签约项目241个,成功举办2021太仓(深圳)投资说明会、2021走进太仓-中日韩经贸合作论坛、第8届中国IVD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等多场规模大、影响深、反馈好的招商推介活动。
保障招商要素
筑牢项目建设硬支撑
载体资源保障方面,梳理排摸全市可供招商的厂房资源77万平方米。生物港三期4.6万平方米已开始招租,苏州清华天镜湖智能装备科创园35万平方米、海美产业园二期8万平方米等载体正在加速建设中,预计年底可交付使用。1~6月,全市盘活37万平方米民营空置厂房,引入项目47个。各区镇积极开展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全力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腾出发展空间,让有限资源释放最大效益。
资本招商要素方面,产业引导基金已合作钟鼎、嘉御、博行等市场化子基金5支,总规模近100亿元。合作子基金积极引荐项目返投,有效引导优质创新型企业牛卡福、卓阮医疗等落户太仓。产业创新投资金启动运作,成功投资并引进乐琻半导体、特姆威医学影像和优游乾坤文化3个项目。
今天的付出就是明天的收获,今天的招商就是明天的产出。下一阶段,招商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树牢“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头版头条,以务实举措持续擦亮“太舒心”营商服务品牌,进一步跑出项目招引“加速度”,用优质的“梧桐树”吸引更多的“金凤凰”,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聚焦精准招商
把招商引资摆在头版头条
紧盯招商主攻方向。围绕“11155”产业矩阵,全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投资体量大、牵引带动强的产业项目。进一步发挥与重点中介机构、商协会组织的合作优势,开辟与世界500强、央企等重点企业的直接对接通道,捕捉重特大项目信息。
激活产业“链”式反应。立足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布局和产业应用研究,梳理航电机载、医疗器械等头部企业白名单,主动联系对接。主动深入产业链引领型企业,开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排摸,积极捕捉合作企业增资扩产、新设项目等信息动向,运用“以商引商”做好加法,扩大细分行业的集聚效应。
推动科技引才并举。积极对接大院大所及各类科创载体,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人才层次好的优质科技民营项目,努力实现产业招商与招才引智的融合。深化“精英周”引才聚力实效,探索常态化招才引智路径。筹备设立深圳办事处,梳理、联系深圳的百强企业,重点对接智能制造、半导体、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相关企业,承接优质资源落地。
用好招商利器
聚焦争先领先率先
拓展招商信息渠道。积极赴北、上、广、深等地开拓信息,重大项目由区镇主要领导主动出击、亲力协调,形成靶向招商的巨大攻势。利用好市政府“产业咨询顾问”,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专业优势和知名企业家的精英作用,进一步拓宽项目信息来源渠道。发挥投资热力图作用,不断放大在谈项目“蓄水池”,精心筛选、积极承接,在高税源型、高成长型项目上寻求新突破。
深入探索基金招商。加快新的合作子基金的设立速度,织密资本对接网,让优质项目在太仓找得到投资。用好科技人才天使投资基金,助力早期项目落地,实现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投资招商宣传,常态化举办基金沙龙、论坛、路演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我市在头部基金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接触面,拓宽朋友圈,达到“以商引商”。
扩大招商宣传实效。精心筹划各类专题招商对接活动,对外强化宣传推介,提升城市影响力。下半年将继续参加有影响力的中德、中日经济商务活动和论坛。举办好德商会“商会之夜”、央企高端论坛、进博会航空产业链领袖峰会等多个重大活动。确保全市年度举办专业招商对接活动不少于50场,其中市外招商活动不少于10场。
提升服务效能
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
夯实各类载体支撑。继续做好优质厂房载体的新建工作,截至今年年底,全市预计可交付新建载体72万平方米。持续加大对存量资源的整理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盘活低效用地,全力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腾出发展空间,让有限资源释放最大效益。加速建设菁英二期等人才公寓,为项目落地、人才落地提供保障。
布局新型产业用地。用活用好新型产业用地(M0/Ma)政策,在全市加速布局建设一批优质科创载体,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人才引育集聚创新发展动能。积极推动可分割销售厂房建设,更好地承载总部、拟上市类项目。
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加强招商干部专业化建设,组织招商专题培训,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精准高效的复合型招商人才队伍。常态化召开企业座谈会,围绕企业反馈的重点难点问题、普遍性问题,分类施策、精准解决,切实提升服务企业效能。全市各部门积极协同、高效服务,为项目顺利落户拼出“太仓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