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海荣 徐静 肖朋
市委报告提出,未来五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沪苏同城化”步伐不断提速,太仓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把握黄金期、担当新使命,就要充分发挥重点项目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构建产业集聚强磁场,大力提升创新发展驱动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为我市高质量建设“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提供强大支撑。
●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2021年,我市列入省重大项目的数量和年度投资、列入苏州重点项目的数量和年度投资均位列苏州各板块第一,项目建设实现从2020年的‘三个第一’到2021年‘四个第一’的新突破,与此同时,重点项目的质量体量和层次能级都有显著提升。”李烨代表表示,通过一手抓开工建设,一手抓有效投入,我市全力拼出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截至6月30日,我市今年的59个苏州重点项目、151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均100%开工,投资进度均已过半,特别是我市苏州重点项目的投资进度已连续4个月位居苏州各板块第一。
在力推项目开工建设的同时,还应积极谋划项目储备,积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后劲。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家门口”的重大战略机遇,市发改委将积极作为、抢占先机,围绕“11155”产业发展目标,瞄准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加快人才、创新等高端要素集聚,强化产业配套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围绕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的目标,瞄准高端特色差异化的定位,积极布局服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大商务、大会展功能的特色项目;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积极集聚一批现代物贸、港口物流、现代服务业项目。
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市发改委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牵头部门,将以更强措施优化提升全市营商环境,以最优营商环境吸引储备一批带动作用强、投资力度大、社会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今年,我市创新推出优化营商环境“E.S.T”行动,持续擦亮“5E·太舒心”营商服务品牌,即办事最便捷(Easy)、服务最高效(Efficient)、市场最公平(Equal)、治理最电子化(Electronic)、投资最具活力(Energetic)。致力于让投资者感受到“最高级”的5E服务在太仓,感受到太仓是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的“最高极”,让广大投资者在太仓投资兴业最舒心。
●构建“11155”现代产业发展矩阵
当前,我们正在用“太仓速度”加快构建“11155”现代产业发展矩阵。致力于打造高端装备、新材料、总部经济三个千亿级产业,以及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两个500亿级产业,为高质量建设“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提供强大支撑。
方海宁代表表示,今年1至6月,1152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21.65亿元,同比增长28.4%,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增长31.3%,占规上产值比重达75.4%。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已形成高精密数控机床、汽车核心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集群,2020年实现营收1169亿元。在新材料方面,已形成高分子材料、特种纤维等研发生产板块,是亚洲最大的高级润滑油生产基地,2020年实现营收1040亿元。在生物医药方面,重点发展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剂等行业,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已集聚1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太仓药谷”正在加速崛起。在航空航天产业方面,我市积极抢抓上海发展大飞机的辐射溢出效应,加强与中国商飞战略合作,依托对德合作形成的精密制造产业基础,全力打造“做航空、到太仓”产业名片,加快形成“一中心三基地”航空产业空间格局,加速冲刺500亿元产业规模。
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市工信局积极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战略机遇,以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主要发展路径,全速推进制造业发展变革,全面构建“太仓智造”新格局。一是基础不断夯实。分类分层建立项目培育库,加快推进“十百千”工程。目前在库项目723个,已实施470个,覆盖规上企业398家。二是动能不断激发。全力打造由“灯塔工厂”、互联网标杆工厂、智能工厂(车间)等近百家企业组成的全市智改数转标杆梯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今年累计申报苏州市级以上示范类项目116个。三是生态不断完善。设立智改数转专项服务经费2800万元,确立6家服务商围绕重点产业开展诊断服务,对54家示范项目开展精准服务。举办智改数转专场活动35场,受众近6000人次,通过现场解读、视频录制、微信推送等形式,企业知晓率和参与度大幅提高。
●以科技创新带动全域创新
“围绕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目标定位,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科技创新责无旁贷。”万芬奇代表表示,市科技局将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把握谋划,以科技创新带动全域创新,不断开拓主体培育、载体建设、人才引进、创新生态营造新路径,持续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做大创新势能,持续做优创新平台,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并以“两校一院”建设为契机,筑高人才蓄水池;以中德国际合作为依托,深化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以长三角一体化为牵引,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聚焦核心,重点助力高新区争先进位,让各类创新资源充分迸发活力、释放潜力。
持续做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方位引入上海科创资源,与上海院士中心、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高校技术交易市场等开展“院士行”、“乡贤行”、“沪上院校太仓日”、技术对接会等活动,扩大科技合作太仓“朋友圈”。同时,对照太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市将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跃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创载体建设等多项攻坚计划,努力实现单项工作争先进,整体工作进位次。
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与企业创新发展息息相关,为构建企业创新主体的重要推动力。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临沪科创产业高地建设的若干政策》,构建科技创新生态链,持续壮大创新集群,强化宣传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为企业提供全程辅导,加大入库企业的培育力度,创新创业生态得到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截至目前,我市高企申报数预计645家,较去年全年申报数增长54.68%,增幅位列苏州大市第一。今年上半年兑现高企培育认定奖励1.05亿元,同比增长312%。
下阶段,我市将持续壮大创新集群,持续夯实人才基础,持续做优科创载体,着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落实财政奖补、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科技服务等政策,推进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并以高企工作专班为抓手,挂图作战,紧盯目标任务不放松,确保完成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净增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