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荣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近日,高新区正在积极培育创新资源“强磁场”,打造创新成果“原产地”。笔者认为,此举值得称赞。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搭好台之后,关键还需要企业把“戏”唱好。如何创新?不能只是喊喊口号,或者是做做样子,关键还是要有实实在在的举措。
首先,要学习德企的创新精神,学习借鉴他山之石。太仓是中国德企发展最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享有中国“德企之乡”的美誉。而创新精神一直是德国企业非常显著的标签,他们始终相信,真正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是研究与开发,而不是别的不能把握的客观因素。他们认为,一个企业如果不注重创新,肯定会被淘汰。因此,德企十分注重创新,他们在创新方面倾注了很多力量和资金。很多德企都有自己的研究院和设计院,这些研究院和设计院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研究、开发和设计新产品。还有,德企非常注重对每一名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在平时,创新是德企取得优势的秘诀,到了经济危机中,创新就成了德企的“保命符”。我们的民营企业要学习这种创新精神,不仅要舍得在产品研发上进行投入,更要舍得对员工进行培训。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开发新品,才能不断适应市场,才能让企业持续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
其次,要勇于正视不足,激发自身创新活力。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不断出现,我市在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新技术、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形成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并且,随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日益健全,激励政策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虽然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市的创新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困难,特别是一些企业创新的意愿、能力和环境有待改善。大多数企业的创新仍以模仿性、渐进性创新为主,原创性、突破性创新偏少,创新投入也相对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勇于正视不足,要大力培育企业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动,激发创新活力。
再次,要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智能化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除了企业决策人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还应具备实施智能工厂的条件与能力。智能化设计、制造和服务是智能制造的三大核心组成部分。智能化设计是源头,能够帮助智能工厂精确辨认生产对象及生产要素,如果没有智能设计,工业生产最多实现数字化,远远达不到智能化的水平;智能化制造是基础,这也是智能制造过程的中心环节,是产品最终成型的过程;智能化服务是保障,工厂内生产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维护,都需要人去参与。与此同时,一定要建好人才队伍,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特别要培养造就领军型高端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现如今,创新转型已经成为我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发展后劲之所在。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只要坚定信心,克难奋进,注重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