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实体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是爱书人的精神家园。然而,经历了电商书店的冲击、智能手机的挤压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留下来的实体书店,过得怎样?未来又会走向何方?“4·23世界读书日”到来前,记者进行了走访。
“我在这儿开了18年书店,这些年就像爬山一样,走了几年上坡路,再往后就一路往下走,你以为走到底了,其实还没有。”4月末的一个下午,公园弄席殊书屋内,店主老徐坐在柜台后,望着堆叠得满满当当的书柜,叹息着说。
时光倒回到2015年,同一个地方,几乎同样的对话。那一年,面临电商书店与智能手机双重夹击的席殊书屋,已经有了“日薄西山”之感,而当时的老徐告诉记者,自己会坚持最初的梦想,将这家主要销售人文社科类书籍的书店经营下去。
虽然经营举步维艰,老徐还是信守着承诺,将书店开了下去,甚至熬过了2020年疫情来袭时关店的几个月。“虽然客人不多,但总有几个年长的顾客会定期到店里来,和我聊几句,临走买一两本书,支撑这家店走下去。”老徐坦言,不雇用员工、不装修店铺,尽量缩减开支,是这家店摇摇晃晃却勉力维持的“秘诀”。
与此同时,记者2015年采访的另两家实体书店早已默默关张。位于万达银街的帆书书屋,也曾一度面临倒闭。
“2019年,我的店经历了3年亏损,再也撑不下去了,那年7月,我发布了关门公告,给200多个会员发去消息,通知他们过来把卡里的余额清一下。”帆书负责人小乐说,公告发出后,陆续有十余名会员找过来,说一个人确实难把一家书店撑下去,那把大家的力量合起来,一起撑怎么样?
“我说你们可要想清楚啊,这是一个坑,入坑后就不要想着赚钱。他们说没想赚钱,只是习惯了休息的时候到这里来看书喝茶,多一双手多一条路,也许就能走下去了。”小乐告诉记者,那之后,哪怕经历了疫情这样的“大考”,帆书也扛下来了。“重新开业以后,有了更多帮手和资源,我们的活动确实增加了不少,如今每个月,我们至少会办8场活动,每场活动参与人数都在20人左右。靠活动中销售相关书籍,卖卖咖啡茶饮,现在我们至少不亏了。”
在县府街上经营着之间·空间书吧的阿琳显然更为乐观。在加拿大待了14年的阿琳,6年前和先生回国后,一度觉得人生一团乱。是书籍,带领小夫妻俩走过了人生低谷期,帮助他们理顺了家庭关系、亲子关系。“那之后,我们决定要开一家书店,把阅读的力量带给更多人。”阿琳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之间·空间的经营项目不仅包括樊登读书会的线下服务、渔书的共享图书馆,也包括承办阅读活动、售卖咖啡等。
“去年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我们也办了100场左右的活动,参与人次近3000人。通过疫情,我们寻找到另外一条出路,就是做更多阅读推广类的实际工作,这比我们当初想象的只守着自己的店卖卖书来得更有意义。”阿琳说,从怀着憧憬的心一头扎入书店这一行当,到面临种种困难后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她觉得,书店最大的挑战不是说不去经营什么,而是依托书店这一平台你还能经营什么,“书店始于书,但一定不能止于书。”
采访中,不管是守着纯粹书店理想的老徐,还是被众人托着一起走的小乐掌柜,以及面对挑战更有闯劲的阿琳,都认为,阅读不死,实体书店也不会消亡。
“实体书店是一座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管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如果知道那个地方有一家书店,有各种阅读活动,就像是你在迷茫的时候、身处黑夜中的时候,知道有一盏灯总会为你亮着,那就是实体书店存在的价值。”阿琳说。
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的时候,我们期待着这座城市的实体书店各有各的光芒,呈现更多可能,为城市中忙碌的人们,送去一份心灵慰藉。
□本报记者 徐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