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太仓最早的园林之一:~~~
~~~
~~~
~~~
~~~——追思老战友王振熙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03月26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地名里觅乡愁

  

  

  □陆耀明

  

  在我童年的时候,出太仓东城门向东有片300米长的开阔地,一条宽约3米、用碎石砌就的长街从中穿过,将开阔地分成南北两片。不知何故,这段街被称作“桑园街”。

  桑园街名不符实。街边除了几棵白杨树,既没有桑树、更没有桑园,两侧都是带有碎砖和瓦砾的旱地,每年只能春栽棉花秋种麦。这样的农事安排,给我们几个小顽童提供了玩耍的乐园。春天里,我们在其间追逐蝴蝶和蜜蜂。麦子半人高的时候,我们就钻进麦垄里捉迷藏。有时候,我们也会安静地凑在一起观察麦芒尖上的晨露,欣赏它在阳光下变幻出的七彩光晕。到了知了高歌的夏季,白杨树下又有我们顶着烈日、扛着竹竿粘知了的身影。

  摘完棉花、拔走花箕,桑园街中段北侧有个被大家称作“炮台”的地堡裸露了出来。这是一个面向东北、用混凝土整体浇铸的半地下碉堡。射孔上方是个45度的斜坡,其右侧似受过爆炸物的打击,上面有块直径约15厘米的圆形蚀痕。我们几个小屁孩几乎天天在这里摆“战场”,钻进冲出、爬上滑下、追逐打闹、其乐无穷……

  有年春天,同学给我一些蚕籽,放在胸口衣袋里居然捂出了小蚕宝宝。欣喜之余,又为它的口粮着急。无奈中全家出动,多亏妈妈心细,在桑园街北缘的水沟边发现了几株老桑树桩,那有许多新发的嫩叶。

  多年以后,我与父亲探讨过桑园街的来历。他说,从街有其名的角度,以前桑园街两侧应该有繁茂桑园的,那几株老桑树可能就是当年的遗存。那么,这片桑园又为何消失呢?查资料,无果。父亲说,最大的可能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两次攻占太仓城。为扫清射界,守军拆除靠近城门的房屋,砍掉影响观察的树木也是必然。联想到以前翻地时,人们经常能捡到“太平天国”“咸丰通宝”等铜钱,听老人说这是守军在炮弹打光后,于无奈中将铜钱装填进了炮筒……不曾想,这片土地上还发生过这样的故事!突兀于桑园街北侧的碉堡,似乎也在默默佐证着这里曾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我家就在桑园街最东头,可从我家往东却另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花园村。花园在哪?无从查考。

  不过,东距我家几十米就有一条南北向的小巷称“花园弄”。该弄并不长,南端连着“界河”上一条一米多宽的木桥,木桥也有个美丽的名字叫“花园桥”。过桥后向南有条小路直通“老庙”。在小路西侧有个黄家宅。这黄家宅地势高亢、格局讲究,在大树和翠竹掩映下,前后湖水环抱,东西留有出口。宅前的湖称“前大洋”,有二十多亩水面,与东南不远处的“老庙”间,还有一条形似曲尺的“弯湖”伸向西南;宅后的湖称“后大洋”,不到两亩水面。奇特的是黄家宅周围还散布着一些红石(与苏州虎丘山的千人石类似)。听村里老人讲,这里曾是明代首辅王锡爵的东园,且黄家宅的主人与城里王锡爵的后裔是亲戚。真是这样的话,就找到了“花园村”“花园弄”“花园桥”这些地名的由来了。为此,我查阅了大比例尺太仓地图,此处标注着“图山”,不禁令我遐想万千!于是,再查清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该地标注为“东园”。

  还值得一提的是“界河”。太仓城区除了护城河,重要水系有两条:盐铁塘纵穿南北,至和塘横贯东西。

  至和塘名称多变,现习惯称“致和塘”,宋至和二年整修水网而得名,因元致和年间疏浚,故亦称“致和塘”。至和塘是太湖重要的泄洪通道。它从昆山流入太仓西郊后分成两股,主流入浏河,支流进太仓城。这有点像都江堰鱼嘴分流岷江。至和塘从太仓西门进、东门出,与东郊一路并行至柴行街后,弯弯曲曲流入十八港,最后注入浏河。不知何因,至和塘出东门后被改称“界河”,相传有两个版本:一说是当年太仓州与镇洋县以此河为界;二说明朝有位皇妹嫁至太仓后,皇上封赏给她的“飞地”地界。不过,横跨界河的桥不少,而且名字也很美,从西到东依次有贤圣桥、花园桥、西亭子桥、东亭子桥等。

  时光荏苒。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沉淀,其历史价值有待专家去考证。许多地名从历史中走来,能否再向未来走去,还要靠我们用智慧去舍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专刊·城管
   第06版:新闻·三农报告
   第07版:新闻·时事
   第08版:周刊·墨妙亭
沙溪乐荫园的由来
老地名里觅乡愁
梯田花海 计海新 摄
桥(组诗)
咱当过兵的人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8老地名里觅乡愁 2021-03-26 2 2021年03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