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太仓最早的园林之一:~~~
~~~
~~~
~~~
~~~——追思老战友王振熙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03月26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仓最早的园林之一:
沙溪乐荫园的由来

  

  

  

  

  

  

  □陈 健

  

  生活在太仓的人大多知道沙溪有座乐荫园,建在团溪(又名木勺浜)之上,并且知道乐荫园的前身乃元末明初高士瞿孝桢所筑的乐隐园。因乐隐园是太仓境内最早的园林之一,历代地方志上均有记载,故当地人津津乐道,难掩一份自信和豪迈之情,却不知道历史上沙溪还曾经有过一座一粟园,而那座一粟园就是在荒废的乐隐园故址上建起的一处名胜,更不知道现在的乐荫园就是早年乐隐园和一粟园的后起之秀。

  元末明初,战火频仍,社会动荡,世事纷繁,一个名叫瞿孝桢的先生因不屑于仕途的喧嚣和险恶,向往林泉之趣、村野风光,遂从昆阳徙居太仓沙溪,寻找到了团溪一带,发现这里云水之间,妙不可言,于是择地辟园,作为乐道隐居之所,并题额曰“乐隐”。当时该地在阳澄湖到长江口的主流七浦之北,尚在镇外,园内的木勺浜通往外河而又处于内陆,有潮汐升降之势而无波翻浪卷的险境,有波光如镜而无泥沙俱下的浑浊。它紧傍集镇而无尘嚣,相对僻静,池内鱼腾,园中鸟欢,四处野树村花,蝶舞蜂鸣,而且经常有高人韵士来访。用当时的著名诗人、铁笛道人杨维桢的话而言:“溪之左枕廛市,障七水以便商者,右溯畎畝,引沥水以利耕者。”该园近市而不嚣,闹中取静,于是,瞿孝桢先生“处商农之间,笔耕墨庄,乐逾农也,文售大方,乐逾商也。”在这般境地,瞿孝桢先生生活得潇洒自如、恬静自怡,时时刻刻都享受着一份欢愉和快乐,“乃若细雨侵沙,波流若谷,鱼鸟沉浮,天光上下,先生则投竿而渔;凉月侵轩,秋声在树,子鹤和鸣,人影相逐,先生则援琴而歌。”正是如此,杨维桢感叹道:“于乎溪之乐,人或见之,而不知之,先生独能知而乐之,可谓性情之正矣,故先生弗欲起也。”就是说,有的人虽然也看到了这里的好处,但是却无法体验这些好处。在这样的人间仙境中,什么仕途前景,什么官场风光,在瞿孝桢先生的眼里,就如粪土一般,不值一观,唯有这无拘无束的林泉生活,才是最可珍惜、最为撩人的呀!因此他对其他诱惑不屑一顾。

  瞿孝桢先生在乐隐园内渡过了一段人生最为惬意的时光,并且写下了《月蕉稿》一书(可惜,此书未能传世)。可是,世事无常态,花无百日红,白驹过隙,日月沧桑,时光不仅可以创造一切,也可以磨损一切。因兵燹之灾、风雪之灾、虫害之灾、人祸之灾时有发生,乐隐园最终未能保持永久,最晚在明末,它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留下杨维桢的《团溪乐隐记》以及清人的几首怀旧吊古诗,让人尚能揣测出乐隐园的旧貌。

  乐隐园既属太仓境内最为古老的园林之一,在“太仓园林甲东南”中地位自然不低,它的消失,对于沙溪百姓而言,无疑是一大心痛之事。沙溪百姓渴望着有新的园林出现。

  大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沙溪有一个名叫顾春曦(字奎经,号涉园)的人,是当地一名诸生,算是一个读书人或者说是文化人,他喜欢结交文友,有志于重建名园。他不惜工本,整治池塘,垒石筑山,建亭造屋,种花植树,终成正果。一座新园林在沙溪镇旁矗地而起,成为妙不可言的一处新的景点。该园落成后,题名为“一粟”,取“沧海一粟”之意,此乃顾涉园谦辞也。

  一粟园和乐隐园颇有渊源,它就建在乐隐园故址上,并且有所发展,使其成为一座真正的文人园林。仅就园内各景点的名称,就让人可以产生无数联想。如藕香池、日涉桥、延月亭、可渔矶、松心堂、丛桂轩、小谭西、挹翠楼、老松廊、挥雪居、听鹂处、推咽篷、芝峰、梅壁等等。如果说,当年瞿孝桢的乐隐园是以自然景观取胜,那么,新建的一粟园则将自然景观和人造景点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园林,文人气息就更加凸显了出来。因此,当年居住在沙溪镇东门的郑莪(字季曹,号东渔)在《一粟园记》中十分感慨地说:“数百年后复得兹园,壮其丘壑林木之色,岂地之钟灵独厚于团溪耶!”乐隐园毁,一粟园生,钟灵之气,不绝如缕,这是沙溪的幸运。

  毫无疑问,一粟园的建立,为文人雅集提供了一个好平台、好去处。顾涉园本来就是一个文人,更喜欢结交同道之人,因此每至吉日良辰,他慷慨置酒,热情待客,结社雅集,赋诗唱和,于是高朋满座,分韵吟哦。如郑莪有《重阳前一日,诸同人集一粟园看桂,分得序字》诗,云:

  木落秋空高,叫云来雁序。

  时当重授衣,处处动寒杼。

  游行涉芳园,咏歌偕素侣。

  清芬余桂丛,坐挹意容与。

  诗补小山招,觞先萸节举。

  黄花应候开,鬓短亦籫子。

  登临酌岩阿,谐笑到尔汝。

  落照遍疏林,烟光淡遐渚。

  飒飒夕飚回,一篱度虫语。

  直塘人胡金诰也曾应邀到一粟园作客,并留下《夏日,顾涉园招同人集一粟园分赋》诗,略记下园中的景,他写道:“幽馆临清溪,鳞鳞水纹绿。残雨洒空凉,林光秀如沐”,“地偏意无违,窗虚景堪嘱”又记下了雅集之盛况,从中午到傍晚以至到夜里,主人和宾客都情趣浓浓,“夕阳度暝烟,高谈复剪烛。顾子会群英,酌言写杼轴。”顾涉园之好客,并对文化的倾心,以至时人将他比作金粟道人。如当时精于文律的太仓人胡启秀在《秋日过一粟园,呈外舅顾涉园先生》中写道:

  深竹园亭旧,翛然金粟仙。

  利名两字淡,诗酒一生缘。

  乐意商农外,天机山水边。

  临风时倚杖,渔唱隔林烟。

  一粟园同样没有避免乐隐园当初的命运,大约在清末民国初废毁。清末沙溪人顾萃夫有《柿影楼诗稿》,其中在《又代家大人和病愈摅怀》提到:“我家五世祖妣陆氏曾建一粟园于摸熟浜畔,至今尚存,惜久未修葺。”他在这里将“木勺浜”写成“摸熟浜”,虽说会让外地人感到有点突兀,但与沙溪一地的方言语音更为接近,因此并不会被当地人感到奇怪。

  自清末民国初以后的数十近百年间,一粟园完全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故园孑遗团溪(木勺浜)之水外,只有当年沙星大队(今属沙溪镇东市社区)一个生产队的饲养场、沙溪装卸队的破旧房屋、环卫所管理的一个厕所,以及空空旷旷的一片农田。

  直到1982年,由政府出资在乐隐园暨一粟园的故址上重建园林,用乐隐园谐音,更名为乐荫园。隐为个人行为,荫乃庇荫大众,虽一字之改,立意迥然不同,这就是乐隐园和一粟园之所以为私家园林,而乐荫园为人民公园的道理所在。新建的乐荫园占地面积1.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0.33公顷,建筑物临池而建,各景点环河而设,池内原本有荷叶桥和喷水鱼雕(近年改造后荷叶桥和喷水鱼雕已经废毁)。乐荫园的大门和大门旁的围墙,仿苏州拙政园建筑,既美观大方,又庄严气派。正门上方匾书“乐荫园”三个苍劲雄浑的正楷大字,出自于蜚声海内外的太仓籍丹青大师朱屹瞻老先生的手笔。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池居中部,四周环以假山、复式长廊、水榭、花厅、六角亭、通津桥等景点,近年又经改造,更显精巧雅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专刊·城管
   第06版:新闻·三农报告
   第07版:新闻·时事
   第08版:周刊·墨妙亭
沙溪乐荫园的由来
老地名里觅乡愁
梯田花海 计海新 摄
桥(组诗)
咱当过兵的人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8沙溪乐荫园的由来 2021-03-26 2 2021年03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