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周刊·银龄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02月24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话“小热昏”

  

  

  

  □朱根源

  闲暇时,想起几十年前曾出现于太仓老城厢街头的“小热昏”说唱,依然兴趣盎然。依稀记得“小热昏”说唱一般只在春夏之交,或是中秋之后才有,过于炎热或寒冷,似乎都不适宜表演。说唱时间一般选在放学后晚饭前,地点就在新仓街卖秧桥西、武陵桥北沿街店面门前。此时,店家即将关门打烊,艺人向商家借一张长凳,人立于长凳上背靠商店面向观众就可开唱。

  说唱“小热昏”道具简单,我记得艺人都是自操一面小锣、一副竹板或是一把胡琴。形式以上海说唱为主,除沪剧外,锡剧、越剧、甬剧、扬剧、黄梅戏等等地方戏转换自如,其中穿插各地方言,尤以苏北话更易逗人发笑。内容以时事新闻和故事笑话为主,唱词通俗、诙谐。说学逗唱,插科打诨,信手拈来,无所不能。上海说唱《火烧豆腐店》风趣、幽默,豆腐店老板的贪小心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几十年过去仍然令我印象深刻。说唱“小热昏”时,过路行人驻足翘首,往往观者如堵。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尚在读书,放学后走到新仓街就能欣赏“小热昏”说唱。走过卖秧桥,忽然看到前面人群集聚,熟悉的上海说唱《金陵塔》已在耳际回响。紧走几步,挤进人群,仰面观看。只见说唱艺人身着中山装,中等偏高身材,年约四十,右手握一副竹板很有节奏地敲击着。跟着竹板节奏,《金陵塔》绕口令犹如瀑布高挂,直泻而下,音近而不乱,语急而不忙。艺人舌如鼓簧,语似连珠,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快而不喘,一气呵成。一曲《金陵塔》能赢来街头喝彩声一片!在众人赞叹声里,艺人放下手中竹板,喝一口茶后换上一把胡琴,将琴筒抵住腹部,一边向着面前观众问:“今朝吃点啥?”一边手里琴弓来回拉三次,嘴里随即应道:“红烧肉!”众人根据琴声辨别果然神似,笑声又轰然而起。

  唱“小热昏”不是目的,艺人以上海说唱作为聚拢人气的手段,等到人头攒动时,就会突然中断说唱,开始推销小商品,最常见的就是梨膏糖。梨膏糖止咳定喘的功效被其吹嘘得神乎其神。我们学生每逢此时总是一哄而散,扫兴而归。如果梨膏糖推销效果不佳,艺人还会接着说唱,直到卖完为止。有一次演唱“小热昏”,推销的不是梨膏糖,而是纸皮钱包。“小热昏”说唱正酣时突然中止,我正觉遗憾时,只见艺人从随身背包中拿出一大叠做工漂亮的钱包开始自吹自擂:“来来来,各位看一看,阿拉的皮夹子赞弗赞?跨进大门朝里厢看一看,里厢有房间、有客堂、有书房、有灶间,还有一间卫生间!”一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纸皮钱包,竟被推销者夸耀成一幢豪华别墅!我惊异于说唱艺人的巧舌如簧,如果语文水平不够高,联想能力不够强,焉能编写出如此言简意赅、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词来?对比如今硬穿插在电视节目里的那些连篇累牍、喋喋不休的广告词来,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改革开放后,电视机进入百姓家中,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小热昏”这种原始的街头说唱艺术从此淡出人们的生活,难觅踪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新闻·影像
   第05版:周刊·银龄
   第06版:新闻·国内
   第07版:新闻·国际
   第08版:广告
闲话“小热昏”
七律·少年夫妻老来伴
元宵节中的养生元素
太仓日报周刊·银龄05闲话“小热昏” 2021-02-24 2 2021年02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