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本报《数字化时代请拉一把“掉队”的老人》一文报道了现在老年人遇到的数字鸿沟问题。让笔者深层次忧虑的问题是,一些老年人情愿到老年大学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愿意请教自己的子女或其他晚辈。老人们统一的回复都是“他们比较忙!”
玩不转的网上订票,不会解锁的智能快递箱……这些方方面面都映射出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老年人不仅面临“数字鸿沟”,还面临着“代际鸿沟”。
笔者认为,要破解“鸿沟”,仅仅依靠相关部门提供的制度保障还不够,还需要社会尤其是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
一些老人使用微信,并不是因为微信支付方便,而是为了和远在异地读书或工作的子女联系。维持家庭关系的需要,驱使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设备。按理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设备首先应由其子女传授,而不是靠社会组织提供教育。针对一些高龄用户,作为子女应该多花一点时间陪伴,手把手教自己的父母学习使用智能设备,在教会他们的同时,让彼此之间的感情升温,通过了解让“代际鸿沟”更“窄”一点。
对于当下的家庭来说,年轻人应注重孝道形式的转变,尽孝除了物质关爱,更要注重对长辈的“精神赡养”。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公益课程让子女教父母用手机发微信、视频聊天、网上购物等,助力老人们在数字化时代活出精彩。笔者希望这种“文化反哺”能广泛地发生,让年轻人有足够的热情、耐心去关心自己的父母,主动将信息时代的必备技能传授给他们,循循善诱地去激发父母学习新知的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对新技术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不断降低代际之间的文化差异,帮助父母融入新技术环境中。
□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