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根雕让枯木“逢春” “苏作工作室”助根雕技艺传承走得更深更远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2-06-29

  山水、松梅、童子、书生……原本不起眼的“朽木”,在雕刻师傅的巧手下,幻化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在璜泾镇根雕艺人赵惠彬的工作室里,记者亲眼见证了将树根“化腐朽为神奇”。“这些树根看似平平无奇,好像农村的柴火,但在我眼里,它们是大自然的艺术品。”赵惠彬说。

  凝聚了师傅的艺术功底

  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它以树根的自生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太仓的根雕,沿袭的是苏作工艺。”赵惠彬介绍,苏州地区根雕的内容、风格、技艺与其他地方颇有差异。

  工作室里,赵惠彬依照着木料的走势,以浮雕手法将山水树石“附着”在木根之上,浑然一体,让废弃的树根重获新生。“苏式根雕,最重要的是创作,要根据树根原有的形状和纹理进行构思,大多采用具有立体感的浮雕,七分天然,三分人工。”赵惠彬解释,将树根的形态美和人工的细琢精雕完美融合,才能形成充满张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品,让枯木逢春。“这不仅需要深厚的雕刻功底,更需要师傅的审美意趣和艺术造诣。”赵惠彬说,没有多年的技术磨炼和生活经验,根雕的韵味难以实现。

  根雕虽然只有“三分人工”,却也需要极致的耐心和刻苦的劳动。赵惠彬说,选料、构图、雕刻、精修、抛光,是根雕的基本工序,每个程序都不能马虎。特别是最漫长的雕刻过程,从运刀到镌刻的凹槽深度、宽窄,都大有讲究。而木根的质地最为坚硬,手上没有一些力度就难以雕出惟妙惟肖的图景。“这就是我的徽章,代表着我的功底。”赵惠彬展示着手上的老茧笑着说。

  根雕技艺传承任重道远

  对于已年过60的赵惠彬,根雕更多是一种兴趣,而不是谋生手段。“根雕,说到底是一门手艺,我年轻时,太仓本地雕刻师傅可能有上百人。”赵惠彬告诉记者,而现在可能不到10人。根雕,枯燥、辛苦,要耐得住寂寞,依赖师徒制的传承方式,“但是,现在没有后生愿意干这个。”赵惠彬摇着头说。与此同时,根雕技艺本身非常小众,其受众群体越来越少、艺术传承后继无力,使这门传统工艺逐渐没落。要让根雕艺术流传下去,必须有外部力量支撑,提升根雕艺术的影响力。

  “今年,璜泾镇建起了‘苏作’工作室,就是为了传承苏派的传统手工艺。”赵惠彬说,这让他看到了希望。工作室不仅是苏作艺人交流合作的平台,更是一个苏作工艺品的展示窗口,根雕等雕刻艺术品在参观、制作、展示中活化传承。赵惠彬告诉记者,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根雕艺术品全部放在工作室里,并持续创作为群众呈现更好的根雕作品。“之所以拿出自己的珍藏,就是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根雕艺术。”赵惠彬表示,看的人多了,喜欢的人自然会多,根雕技艺传承才能走得更深更远。(记者  张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