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从“单点火爆”到“全域共振”,让“梁溪IP”更大范围“出圈”
日前,无锡市发布《无锡文旅发展数据分析报告》。2024年11月—2025年10月,全市文旅数据显示,到访客流量TOP5的景区和公园中,梁溪区包揽了前三名,分别为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惠山古镇和崇安寺景区。这一优势再次印证了梁溪作为“江南文脉核心区”的强大吸引力。而三处景区同时上榜更呈现出梁溪文旅发展的新趋势:从“单点火爆”到“全域共振”,“梁溪IP”正努力实现更大范围的“出圈”。

千年底蕴与创新业态双向奔赴
“原来总觉得对梁溪很熟悉,不会有新鲜感,但最近一看,公园也新、商场也新,还有机器人。”“河美、景美、人美,梁溪太美了,根本看不完、拍不完。”眼下,“中华文脉·千年运河”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摄影作品展正在惠山映月里展出,吸引着中外游客驻足欣赏,摄影师们也纷纷举起相机定格这一盛况。摄影展开幕之际,“梁溪十佳拍摄点”发布,分别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惠山映月里、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区、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运河汇1958、古运河慢行系统、南尖公园、运河艺术公园、太湖广场、广益智慧体育公园。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300位摄影家,深入这些点位,开展了为期4天的采风创作,共同见证梁溪的千年底蕴与创新业态的双向奔赴。
依托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长尾效应”,今年以来,中心城区的文旅迎来高质量发展热潮。截至今年10月底,梁溪区各景区街区累计接待游客近6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5%。梁溪用“流量”证明了千年文脉与现代文旅的融合之力。以此次上榜的访客流量前三名的景区来看,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有全新推出的“今夜‘梁’宵”行浸式光影夜游,让文旅、科技完美融合;惠山古镇作为游客触摸江南文脉的核心载体,以“商旅+文化IP+国潮艺术”的模式让传统古镇变身青年打卡地;崇安寺景区则是新业态、新场景的集聚地……这些核心景区持续火爆的背后是梁溪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区域热门”如何升级为“全国标杆”
尽管流量成绩亮眼,但梁溪文旅要实现更大范围的“出圈”,仍面临着深层次挑战。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景区的热度相对集中,除了上榜的几个重要地标,部分街区存在业态同质化、体验单一等问题,“打卡式旅游”仍占主流,游客停留时间与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从客源结构来看,到访的游客以长三角周边城市为主,全国性知名度与影响力仍需提升。相较于西安大唐不夜城、洛阳应天门等现象级文旅IP,老城厢缺乏具有全国传播力的标志性项目与话题爆点,文化符号的提炼与推广还要提升。
一部无锡史,半部在梁溪。得天独厚的文化基底是梁溪文旅的天然优势。因此,对于梁溪而言,应该找到把文化底蕴转化为消费动力的渠道,持续锻造“梁溪IP”,让“城市即景区”的理念落地生根。专家指出,交通与配套设施的优化也至关重要。尽管8.5公里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已全线贯通,但跨景区的交通接驳、夜间出行便利性等问题影响着游客体验;高端住宿、特色餐饮等配套业态的供给质量,与“全龄友好型文旅栖息目的地”的定位仍有差距。破解这些问题,成为梁溪文旅从“区域热门”迈向“全国标杆”的关键点。

政策赋能下的“三维出圈”
面对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梁溪出台了《梁溪区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计划提出,到2027年实现年接待游客7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20亿元的目标,通过文化深耕、业态创新、品牌升级的三维发力,推动文旅产业实现质的飞跃。“梁溪文旅要持续‘出圈’,深耕文化是基础,创新业态是引擎,升级品牌是关键。”梁溪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以该计划为依托,梁溪将全面实施“文化+”高质量发展行动。重点推进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提质升级,打造“运河之芯”文旅地标;加速江南古运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进行惠山古镇片区协同开发,推进惠山古镇国乐之城建设,推动实现从二胡之乡、国乐之乡到国乐殿堂的转变。
根据《无锡文旅发展数据分析报告》,主题鲜明、业态多元的沉浸式体验景区更能吸引年轻人,也能有效延长游客驻留时间。梁溪区正在推动“音乐+旅游”“赛事+旅游”“会展+旅游”“文物+旅游”“低空+旅游”“场景+旅游”,构建文旅业态多元融合新矩阵。不仅如此,梁溪还致力于打造“全域景区”格局,不断提升“梁溪IP”的含金量。“我们将加快推动小娄巷二期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整合文旅资源,推动片区协同发展。”梁溪区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梁溪还将以古运河为纽带,将旅游景区、名人故居、商业街区、文创园区等“串珠成线、闭合成环”,让游客从“单点打卡”转向“深度漫游”,愿意为了梁溪一来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