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盘活“水资源”做活“水文章”——造就“幸福水城”的灵韵与生机
三水交汇的泰州,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境内纵横交错的2.4万余条河道,1260多平方公里的潋滟水域,造就“幸福水城”的灵韵与生机,勾勒出“尘世幸福多”的基因图谱。

泰州市以“江河湖海”辉映幸福水城,将水系价值锚定于百姓生活。泰州各地各部门积极弘扬“三个不相信”城市精神特质,以“水滴石穿”的韧劲治水、兴水、活水,让幸福水城照进现实。
治水——打造宜居环境
长江奔涌过泰州,曾承载着难以愈合的生态创伤。

长江治理,非一日之功。泰州市整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手段,率先对长江实施“大体检”;生态环境、海事、交通、应急、消防等力量协同发力,对长江泰州段实施全天候、全方位智能监控;全力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实施化工整治、岸线清理、长江清废等行动。
成效沉淀于碧波之中。长江水质跃升至Ⅱ类,3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消失多年的江豚再度逐浪,鱼种从55种增加到63种。
长江的绿意一路蔓延,浸润泰州纵横的湖荡。“水环境三分靠治,七分靠管。我们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累计吸收2600余名‘民间河长’‘河湖卫士’。”泰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印华健介绍,泰州市协调各方力量,对河道进行常态化管护,确保各级河湖管护不脱节、有保障。同时,积极探索“以河养河”生态护河模式,有效解决河道管护资金不足、质量不高等难题。

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关乎城市建设功能完善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泰州市组织编制城市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发展规划、城市生活污水管网整治提升攻坚实施方案,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加快推进老旧管网改造更新。
2024年下半年,姜堰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改造工程启动,今年5月,南区建成投运,北区预计年底投运。项目建成后,污水处理能力将从原6万吨/天提升至9万吨/天,进一步提升污水集中收集率。
今年以来,泰州市新改建污水管网23公里,建成11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经初步测算,1至10月市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7.3%。
兴水——激活发展动能
近日,在扬子江港务码头,“国裕701”散货轮满载煤炭靠泊,“明叶58”轮紧邻卸载,现场一片繁忙。近期煤炭需求旺盛,扬子江港务正奋力冲刺四季度,全年装卸量有望突破3600万吨。

“在泰州市港口货物吞吐总量中,沿江港口完成了3.1亿吨,同比增长0.4%。”泰州市交通运输局四级调研员、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党总支书记朱怀荣介绍,尽管增长量看似不太亮眼,但作为泰州市港口的“核心”,沿江港口吞吐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二的“领跑地位”。
内河港为泰州港口经济带来新动能。前三季度,内河港完成3207.5万吨吞吐量,实现21.7%的高速增长。
“从数据走势看,四季度,泰州港口货物吞吐量整体有望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朱怀荣介绍,随着杨湾一期改建工程、靖江粮食物流中心码头改造等项目的推进,泰州市将进一步夯实长三角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为“十五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物流支撑。
泰州的水,不仅是生态资源,更是城市发展的脉络。水润之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农文旅新业态全面激活。
以“江”为脉,百里沿江崛起产业先进、绿意盎然的城市带,绿色颜值与金色产值共生共赢;以“河”为魂,千年凤城河串联望海楼、桃园、梅园,文旅演艺激活古城记忆;以“湖”为韵,十里溱湖打造“深呼吸”康养胜地,生态“凉”资源变身经济“热”产业;以“海”为境,万亩垛田花海孕育绿色经济,千岛田园唤醒乡村活力。
活水——彰显江海文化
清澈的河水,流过江淮分界地标“龙鳞坝”,哗哗水声与两岸葱绿和谐相融,这是海陵区九龙河城西段整治工程完工后展现的现实图景。

九龙河是大运河的重要支流,全长8.38公里,是海陵西北片区唯一沟通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防洪、排涝、活水通道。其中,城西段(扬州路至新通扬运河3公里河段)整治前,两岸河坡坍塌严重,圩堤不达标,存在较大防汛隐患,且两岸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海陵区西大门形象。
2023年10月,泰州市启动九龙河城西段整治,利用九龙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及1.5米左右的水位高差,打造了以“龙”为文化主题的叠水景点——“龙鳞坝”,营造江淮交汇的景观气势;重点挖掘了“储罐”“孙龙珍”“现代工业文明”等文化资源,把景观小品、人像雕塑等,融合到两岸的绿化空间内,让市民、游客在感受水生态风光的同时也能体验历史文化。同时,结合祥泰路北延规划、梅兰集团整体搬迁,因地制宜把水网与路网空间融合,构建“街河并行”特色发展空间,将城市文化、生活、生态相融合,形成路畅河美、水城一体的格局。
整治一新的九龙河,既解决了河道坍塌、淤积严重问题,提升了河道引排能力,又注入文化元素,提升城市能级,成为沿线居民休闲打卡好去处。

水是泰州最动人的自然禀赋,也是最深厚的文化基因。泰州市打破“临水不亲水、见绿不透绿”局面,持续打造以凤凰河、周山河、南官河为主线的三河绿道活力空间。通过“场景再造、文化活化”的方式,在葫芦岛,以吉祥文化为主题,融合非遗元素,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在海棠岛,依托“海棠花溪”盛景,举办海棠文化节、“海棠诗会”等活动,实现“园为载体、文为内核、旅聚人气”的深度融合。同时,对20余座桥下空间的创新改造,更让“城市灰空间”蝶变为“艺术打卡地”,让市民在日常休闲中感受城市文化魅力。
“彰显江海文化的底蕴与自信”,泰州市将立足塑造江海文化IP,厚植文化底蕴,促进水脉文脉相融共生。沿江地区以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泰州示范区为引领,结合长江堤防能力建设及现有闸站功能提升,呈现“移步换景”“一闸(站)一景”鲜明特色,打造全线畅通、串珠成链的大江风光带。中心城区以凤城河、周山河、老通扬运河为纽带,贯通内外水系、活化街河空间,串联盐运、治水、凤凰等文化元素,构建城水交融的沉浸式生态文旅场景。里下河地区依托丰富的湖荡湿地资源,整合垛田农耕、非遗传统民俗等元素,建设水乡特色人文建筑与生态景观,通过优化河湖空间、活化文化遗产,打造集生态修复、农耕体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高颜值水乡风情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