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不及防也能防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肜静颖 时间:2025-11-20

近期气温骤降,我市各大医院脑卒中患者接诊量明显上升。作为我国居民首要死亡原因,脑卒中(俗称中风)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著称。医学专家强调,脑卒中救治“时间就是大脑”,发病后4.5小时的“黄金救治窗口”直接决定患者预后,每延误一分钟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救护车直通手术室

  日前发生的一起急救案例,为市民上了一堂生动的脑卒中急救课。一位小伙子路遇昏倒老人,未盲目施救,而是果断拨打120并严格遵照调度员指导配合处置,为老人争取了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最终,老人因送医及时顺利出院。

  “发现疑似患者,快速识别与紧急呼救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市医疗急救站急救科科长倪冬亮介绍,市民可通过好记易懂的“120”口诀,初步判断脑卒中:看“1张脸”,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出现口角歪斜、表情不对称;查“2个手臂”,让患者尝试抬起双臂,查看是否有单侧无力、偏瘫或无法抬起的情况;“0(聆)听声音”,倾听患者说话,判断其是否口齿不清、表达不连贯。

  倪冬亮强调:“只要符合上述任一症状,切勿迟疑,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报警时务必清晰告知事发具体地点、患者基本状态,保持电话畅通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抵达。120调度员接到报警后,会根据症状描述快速判断是否为脑卒中疑似病例,随即启动两项核心处置:一方面通过急救优先调度系统(MPDS)同步指导现场人员开展基础急救;另一方面,启动优先派车机制,调度距离最近的救护车赶赴现场。

  救护车抵达后,急救人员会按规范流程,展开紧急处置,同时与市一院、市中医医院脑卒中中心实时联动,提前开通“绿色通道”。这意味着救护车抵达医院,患者就能进入手术室,无缝接受溶栓等关键治疗。

  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急救遵循“就近就急”原则:优先送往附近基层医院快速完成检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为脑卒中,基层医院会第一时间与市一院或市中医医院卒中中心对接,同步开通“绿色通道”启动转院,确保治疗不脱节、不耽误。

  “救”在当地卒中中心

  “孙子一直都是我带的,现在4岁,上幼儿园了。”谈起两次突发脑梗的经历,刘女士仍心有余悸,却也满是庆幸。经市一院卒中中心取栓、支架植入等规范治疗后,她行动自如,无任何后遗症。这得益于及时送医和手术成功。

  “急性脑卒中患者连一个小时都耽误不起。即使我们离上海、苏州的大医院很近,但是本地医院卒中中心的救治水平决定了患者后期的恢复水平。”市一院神经外科主任舒张说。为破解这一难题,市一院于2017年整合神经内外科、急诊、介入、影像等多科室资源,组建“卒中中心”,构建起覆盖院前救治、院内诊疗、院后康复的全流程体系,并于2020年获评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

  “溶栓时间从过去的60分钟压缩至20分钟,取栓开通率从不足70%跃升至近100%。”舒张介绍,10年前需辗转上海、苏州大医院才能开展的动脉瘤栓塞介入等复杂手术,如今已成为中心常规项目。依托DSA导航和微创穿刺技术,实现了创口更小、救治更安全、恢复更快的目标。

  2025年7月,市一院急诊科技大楼启用,为卒中救治再添“硬核”支撑。新大楼优化就医动线,大幅减少患者院内转运时间;配备国际先进设备,可保障多例急性患者同步救治需求。

  在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下半场”,市中医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医院引进专职针灸医生,推行“早期康复”理念,在患者急性期就介入针灸治疗。此外,热盐包、穴位贴敷、艾灸、中药灌服、推拿、中药熏洗等十余项中医适宜技术,均成为患者康复的“得力助手”。

  “我们的临床数据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的患者,恢复速度比单纯西医治疗更快,住院时间平均缩短3~5天。”该院脑病科副主任杨进平告诉记者。

  科学预防避开高发诱因

  近日,记者来到市中医医院脑病科,看到一位55岁的卒中患者正在接受针灸治疗。据悉,其右侧肢体功能正逐步恢复。患者妻子告诉记者,丈夫本身患有高血压,却不愿服药,想靠自身调节控制病情,最终诱发卒中,“今后一定让他遵医嘱,无论是吃药还是康复治疗都积极配合”。

  “临床中,高血压患者擅自停药或吃吃停停的情况非常普遍。”杨进平提醒,降压药不可随意停用,否则易引起血压大幅波动。高血压患者通常需长期服药,即便血压稳定,也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或停药,切勿擅自调整用药方案。预防脑卒中需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严格遵医嘱服药,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当前气温持续走低,脑卒中进入高发期。市一院神经内科主任周亦提醒,保暖是基础预防措施,尤其要注意头部、颈部及四肢保暖。运动需讲究科学,建议晚餐后快走半小时,避开清晨低温时段,既能活动身体,又可避免低温对身体造成额外负担。运动强度可按“170减去年龄”计算心跳范围,以每天30分钟、每周3~5天的频次为宜。此外,需密切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大幅起伏,可能增加脑卒中风险;晚餐不宜过饱,以减少身体代谢负担。(记者  顾雪苗  文/图  王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