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十年|征文作品选登】大园小园, 串起幸福的同心圆
“百里娄江路,重来不计年。山横城郭外,水绕寺门前。远近楸梧冢,高低禾黍田。马头通六国,曾泊岛夷船。”这是明代诗人桑琳笔下的太仓。 而今,太仓十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六次位列县级市榜首。这是现代人心目中的太仓。
诚然,对于幸福感的诠释,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幸福可以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可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也可以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而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太仓人来说,幸福感则来自于太仓大大小小的园林,来自于这座城市生态宜居的底色,来自于那份醉了时光的青绿……
太仓元末建城,明清两代,娄东人充分利用江南水乡的天然禀赋,打造了一座温婉秀美的园林城市。可谓是“姑苏园林甲天下,娄东园林甲姑苏”。私家园林分布之密,园艺之精,令人惊叹!以王世贞、王世懋及王锡爵、王时敏祖孙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在太仓建了大量的园林,有麋泾园、五美园和弇山园;有乐园、南园和西田别墅等,还有吴伟业所建的梅村,钱陛的静逸园等等。在汪放、张炎中所编的《娄东园林诗汇》一书中,足以了解,太仓历史上有大大小小七十多个园林,这些园林小巧玲珑,各有千秋,别具风韵。
有着“江南第一名园”美誉的王世贞的弇山园,曾使多少文人雅士流连忘返。“昔年踏雪过南园,古木斜阳草木繁”,从清代书法家钱泳的诗中,不难感受到在王锡爵的南园踏雪赏梅,夕阳无限好,草木亦繁茂的绝美景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王时敏晚年赋诗作画、文人相聚的西田别墅,就是如今的西庐园。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太仓的这些园林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损毁,几经修复,诉说着一代代属于我们锦绣江南金太仓的故事。
凭着对叠山理水的真爱,一脚踏入园林绿化行业。有缘见证了太仓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创建。首个参与的项目是对太仓东园的改造。位于太仓市太平路与县府街交界处的东园,原为督理长江漕运杨姓万户侯的私宅,称杨家东花厅。占地6000平方米,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已有370多年。杨家东花厅在解放后曾作为娄东乡政府、城厢镇政府的所在地。1995年改为东园。2002年太仓市政府对东园再次进行改造,叠山理水,堆坡造景。杨家东花厅遗留的树龄500多年的雀舌罗汉松,得到了特级保护。对坐落在东园南距今600多年历史的“海门第一桥”周泾桥进行了修缮,古树、古桥、古园得以重现美好。
位于太仓城东的菽园,原为明代大臣陆容晚年归里,晨耕暮读之所。对这个占地150亩的园林,在2012年,太仓市政府再次进行提档改造,利用水系特色把它辟成了四个分别以植物命名的小岛,水桥相接。岛上台阶石铺就的蜿蜒小路高低起伏,曲径通幽。园内植被丰富,林冠起伏,疏密相间。河边杨柳依依,草地白鹭成群。此番美景,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
数年间,太仓城区太平路、人民路、郑河路、毛太路、惠阳路等路段雨后春笋般冒出了50多个街头小游园,还开放了上海路、县府街等沿街单位共享绿地。晨雾氤氲中,君可见满城尽是打拳练剑之人。夕阳西下时,“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广场舞在大街小巷游园绿地跳起来,太仓城即刻被这“潇洒走一回”的旋律所沦陷。
城在田中,园在城中。如今的太仓,“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的生态体系已经形成,“一心两湖三环四园”的规划正在实现。城南有52万平方米的天镜湖公园,城北有水域面积超千亩的金仓湖公园。东部的娄江风光带,西部的盐铁塘风光带,南部的新浏河风光带,北部的城北河湿地公园,把整个太仓包围在绿纱帐中,全城沐浴在一片浓郁的青绿之中,神秘而充满活力。让城市呼吸,让市民幸福,被称为太仓“绿心”的,融入海绵湿地、智慧公园理念的,宜静、宜动的开放式城市公园,在2019年底呈现在市民眼前,它以生态为骨,文化为魂,为市民们提供了休闲的场所,绘就了一幅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
太仓的大园小园,串起了太仓人幸福美满的同心圆。
有一种幸福叫太仓!(二等奖 高蓉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