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 太仓如何打好“组合拳”?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4-01-12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城市内需潜能所在,近年来,我市积极布局以“双核、两廊、多极”为重点的全域旅游发展版图,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释放更多发展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丰富产品体系

  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当前,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正在加速起势,列席代表、市文体广旅局局长严浩认为,从外部来看,全国旅游业正处于迅速回暖期,旅游需求增量空间广阔;从内部看,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投运,为我市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流量和关注度。

  “我们将切实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打开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严浩表示,要做优做靓全域旅游场景,发挥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玫瑰庄园景区两大文旅项目的带动作用,推动沙溪国际卡丁车中心、长江林场户外探险公园等重点项目如期开业。此外,推出一批多样化、高品质的文旅体验新产品,推动乡村游、古镇游、冰雪游、工业游、水上游等旅游资源串联成线。

  有了这些喜人的项目,还要做响做强全域旅游品牌。“加强‘四季太仓’文旅品牌建设,打响‘下一站去哪儿,去太仓!’推介口号。”严浩表示,2024年,要重点办好旅游文化美食节、乡村旅游节、德国啤酒节等品牌节庆活动,探索举办乡村咖啡节、音乐节、冰雪节等特色活动。突出营销引流,促进文旅消费,持续加强文旅推介会、媒体采风、达人探店等宣传推广形式,不断提升太仓文旅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严浩认为,在做深做实全域旅游体系的过程中,太仓将加快“1+N”全域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打造,重点建设好1个城市会客厅和遍及重点文旅点位的旅游咨询服务点,完善市镇村三级旅游标识系统、导览系统和慢行系统,并结合线上旅游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旅游大数据集成运用,完善手机导览和服务功能等,不断提升太仓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生态优先“绿色打底”

  加速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文旅产业加速提优,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

  市政协委员、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张绪美表示,发展现代农业,要有效推进乡村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东林村通过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的“四个一”农牧循环,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接下来,希望相关区域和部门能够全力推动金仓湖现代农业示范片区的建设,实现东林生态循环农业的扩面,这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高颜值’才能书写‘诗和远方’的新篇章。”同时,要充分利用“一厂六中心”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实现全市农业秸秆、尾菜等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在农牧循环基础上,积极进行农渔、粮蔬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尝试,这些新探索或许可以成为为当地“引流”的“C”位。

  张绪美认为,土特产是独特的资源禀赋,因此要做好土特产文章,让其既“出圈”又出彩。“我们要打造农产品品牌矩阵,持续推进品牌建设,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品牌数量持续增加。”对于“国字号”农产品,要持续擦亮“金字招牌”,壮大产业规模。此外,要链式开发稻米产业基地,加速大仓大米市场化运作。推进新毛芋艿、太仓白蒜等农产品的品种保护、开发工作,通过实施品种提纯复壮、机械化生产等,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益。

  张绪美希望,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推动城乡融合迈出新步伐

  “促进城乡融合,产业发展特别重要。”市人大代表、城厢镇万丰村村委会副主任潘鋆皓认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并积极引进城市资本和高新技术,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潘鋆皓表示,发展乡村产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如万丰村在自然条件中有“三水一宅六分地”的特色,因此一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建设生态水稻保护区,采用“稻鸭共生”等生态种植模式,打造万丰村生态有机基地,先后获得有机产品生产、加工认证证书,成为我市首家进入官方认证体系的有机大米生产基地。

  此外,万丰村还深挖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挖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毛芋艿的市场潜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新毛芋艿产业,并将其打造成万丰村的一张名片;延长产业链,开发芋艿条、芋艿代餐粉等衍生产品,满足市民对美食与原产地文化探寻的期待。

  这次人代会上,潘鋆皓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新毛芋艿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他认为,新毛芋艿是我市首个获得国家双地标认证的农产品,目前芋艿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基地化、品牌化、智能化、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围绕加强该产业的发展,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包括加大新毛芋艿产业扶持力度、探索培育新毛芋艿龙头企业、壮大新毛芋艿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新毛芋艿宣传载体等。(记者 杨丹萍 顾雪苗 张立/文 谢海涛 顾雪苗 丁辉/图)